【記者林庭安淡水校園報導】文學院舉辦國際大師專題演講,由歷史系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康豹(Paul R.Katz),4日10日上午10時在驚聲國際會議廳,以「瘟疫、罪惡與受難儀式:近代臺灣王爺信仰面面觀」為題,說明東、西方面對大規模流行疾病,有不同詮釋角度與解決方法,並介紹臺灣各地的瘟神信仰。他指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信仰是人們心靈慰藉的寄託,會產生正面影響。」
康豹從事道教和民間宗教研究,並不斷開拓新的領域,在學術研究過程中,他進行田野調查,著作中結合史料與田野資料。此次演講,他舉例17世紀歐洲大瘟疫流行期間,社會瀰漫憂鬱、隔離、恐懼的氛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宗教儀式成為人們的應變措施之一。
他說明,西方在面對重大疾病蔓延時,都會抓「代罪羔羊」,進行受難儀式,例如:燒巫婆;而中國許多民間傳說,認為若有大規模疾病發生,是因瘟神在水井下毒,可見西方有「獵巫」現象,而東方則將原因歸咎於疾病本身。
另一個重點則是「懺悔儀式」,西方會透過鞭打自己的身體,以祈求上帝原諒;在臺灣則有「東港迎王平安祭典」,遶境、查夜等,是人們為了祈求家戶平安,特別進行的儀式,尤其是「舉枷」(扮犯人),將紙製的枷鎖戴在脖子上,手上掛著香爐,透過親身經歷的肉體痛苦,以祈求生病的家人能早日康復。康豹總結這些儀式主要有兩項功能,處理了在社會中可能的孤魂野鬼,同時化解引起亡魂作祟的社會衝突與矛盾。
綜觀臺灣各地的廟宇,幾乎都有「消災除厄」的祭典,如:基隆中元祭、萬華青山王遶境等拜懺、法會等,他認為舉辦儀式、祭典,都是人們撫慰心靈的做法,是一股不可忽視力量,現在這些儀式也逐漸成為各地發展觀光的重點,許多民眾樂於參與。康豹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要多說好話,多做好事,就是對鬼神最大的敬畏。」
歷史四陳述祺表示,這次演講讓他對臺灣宗教儀式有全新且深度的了解,尤其是「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的介紹相當精彩有趣,「以往去寺廟拜拜都是跟著家人拜,想不到背後蘊含著更深的意義。」
本報導連結
#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
#SDG4優質教育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NO.1211
| 更新時間: 2025/04/14
| 點閱: 119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