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庭安專訪】「盡可能了解每一位學生的需求,當學生進步時,自己也充滿成就感。」曾獲108學年度教學特優教師的西語系副教授張芸綺,其細膩且不斷調整的教學思維與方式,深受學生好評,讓她繼108學年度後,再次獲得112學年度教學特優教師殊榮。
「每個班級的學生個性、上課氛圍都不相同。」張芸綺分享,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雖然有助於效率,但每班上課氛圍不盡相同,須依據同學不同的個性、課堂互動程度,量身訂做教學模式。例如:活潑的班級可採用玩遊戲、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較為安靜的班級除利用互動軟體、遊戲牌卡增加學生的關注度外,同時實施集點制度,鼓勵學生舉手回答,以確定學生是否了解。她強調,即使學生回答錯誤的答案,也不會嚴厲指正,而是引導,「只要學生願意舉手回答問題,已代表主動與我互動,也能從答案中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
萬一當實際教學效果與學生的期待,有相當程度落差時怎麼辦?張芸綺會依照學生個性、學習狀況,並根據整體的教學意見調整,調整出適合大多數人的教學方式。她坦言,在溝通過程中固然繁瑣,且要顧及大多數學生適應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是考驗她的教學能力,若需看到實際的學習成效,得搭配長時間的觀察,「但只要學生成績有進步,就感覺一切的努力都值得了。」
談及最近正夯的生成式AI融入課程教學現況,張芸綺表示,合理地運用AI軟體,在翻譯寫作方面,可提升文章校稿效率。同時將傳統翻譯課程與現今的AI科技結合,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新舊融合的體驗。為了讓學生了解AI軟體不宜全面使用,仍有限制,她讓學生實際比較,「AI味」的翻譯作品與「有人性味」的翻譯作品,兩者到底有何不同?透過全體學生集思廣益地討論,以多種角度看出兩種作品的差別,讓學生真正有所感受。
「現今的學生不太愛講話,必須善用媒介讓學生願意敞開心房。」她表示,透過卡牌等道具與學生參與,不僅能增加互動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慢慢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從中給予適當的意見與指引,她相信,只要確實了解每位學生的需求,與學生拉近距離,就能與學生共創良好的教學環境。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
NO.1211
| 更新時間: 2025/04/14
| 點閱: 140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