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芸丞專訪】大傳系校友趙又慈整合藝文、教育和資訊科技的資歷,跨足博物館、電影、電視及表演藝術等場域,提供口述影像服務設計開發,適用於視障、肢障或身心障等「全人」使用的文化素養教材、觸覺輔具及服務介面。2023年榮獲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主辦的第三屆年度傑出影視聽工作者頒獎典禮上,以「電影口述影像服務」,獲得臺灣影評人協會「特別貢獻獎」。
「我的工作,是圖文溝通意義的轉換設計。」趙又慈指出,所謂的「口述影像服務」,是將視覺訊息透過語言符號,轉譯為可供視障者理解的內容,這項服務源於近30年前,當視覺媒介逐漸主導傳播場域時,應運而生。「它的學術理論,來自母系榮譽教授趙雅麗十多年來的系統性研究與實踐。」趙又慈表示,這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種文化理念的實踐。
現代社會大量倚重影音訊息,尤其藝文活動與學習更是如此。趙又慈認為,愈是文明的社會,文化活動愈興盛,對於人權平等、文化共享共創的關注也會愈深。「文化服務要做到平權,整個社會需要學習新的、有助於永續的通用設計觀念,也就是我們的環境,需要成為所有人都能自由融入的『共融』場域。」
在淡江大傳系就讀期間,她在學校積極參與社團及各項活動,包含了實驗劇團、淡江電視台的採播組、台南校友會、大傳系友會,反映出她對人群與新知的強烈好奇心。趙又慈笑著說:「我出身軍人家庭,父母總說是國家養大的,要懂得回饋社會。」這種信念成為她日後求職的指引,也讓她持續走在為人服務的道路上。趙又慈說,其實在畢業時就意識到,可運用專長作為轉化訊息的中介者、溝通者。
對於口述影像的製作,她指出,最核心的是腳本訊息設計與視覺語言的轉譯,「很多人誤以為看得見能說話就能從事口述影像服務,但其實這需要長期訓練與對符號系統轉換的理解。」大學時期所學習的傳播學習和參與的所有活動都是養分,是可以比其他人工作跨度大,而且和不同領域專業工作者協作的原因。
趙又慈畢業後的職涯跨度相當多元,因為喜歡創新的事物和社會關懷,工作的內容都與產業創新的實踐與推廣有關。30年前當企業實施內部控制資訊化、電台自動化播出管理、留遊學諮詢、大型入口網站建置等,她有機會參與。20年前,趙又慈在當時最先進的股票即時報價/技術分析與交易系統,線上電腦輔助語言學習等資訊應用領域工作。「在口述影像及「全人服務」的領域裡,沒有像我這樣可以跨足影視、博物館、美術館及表演藝術等多個領域的人。」
這些服務是為了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平等地親近文化活動,趙又慈指出,尤其是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和博物館。轉化後的設計,能為視覺缺損的朋友,適度轉換及補充必要的感官訊息,引導孩子及一般人,直接「看」到重點,讓大家都能共享視覺文明的成果,讓文化能量植入並得以永續,她深深希望,藝文活動能「普及傳播」給所有人。
因此她需要從傳播跨界,對文化界、影視界、博物館、美術館、特殊教育界、藝術教育界、表演藝術領域,甚至政府單位,強調並宣導「文化平權」,進行對藝術教育的普及服務和溝通。
2023年榮獲臺灣影評人協會「特別貢獻獎」,對此,她謙虛地說:「這是對整個團隊的肯定。好的口述影像,是整合製作人、編審、撰稿員、配音、錄音、和視障審聽員等眾人努力的成果。」她也希望,這項榮譽能讓更多文化場館及觀眾,認識專業口述影像的價值。
本校校友楊聖弘是一位先天全盲的朋友,從趙雅麗教授開始研究口述影像20多年來,楊聖弘是趙雅麗教授和趙又慈這個工作團隊最好的研究實驗對象、參與過所有類型的活動,看電影、電視、參與肢體訓練,甚至演出舞台劇;一直到成為團隊的諮詢對象,協助審聽口述影像服務的稿件,一起推動口述影像服務、擔任此項服務的培訓講師。在趙雅麗教授離世後,趙又慈現在和楊聖弘規劃一起成立「自由人協會」,透過研究、設計、培訓與倡議,消除各種障礙、擴大文化參與。她語氣堅定說:「這是一場從觀念到制度的改革運動。」
針對有志投身無障礙影視服務的年輕人,趙又慈歡迎大家,參考文化部、影視局的相關手冊,也可透過「中文口述影像」粉絲頁掌握最新資訊。未來「自由人協會」將提供更多學習資源。她相信:「文明社會的進步,不是少數人前進,而是每一個人都能同行。」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6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
#SDG17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