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映彤、徐慧珊淡水校園報導】讀中文系的價值為何?中國文學學系110級畢業展《獨生浮世》校內展,4月28日至5月2日於黑天鵝展示廳,展示學習人文學科的意義,學生們在功利浪潮下所呈現的跨領域能力。學術副校長許輝煌表示,展覽內容從創作小說、詩集,延伸到繪本、Podcast,插花、書法不同風貌的形式,看見同學們豐沛的創作力;國際事務副校長陳小雀認為,多元創作呼應了本校推動跨域學習政策方向。校外展5月5至9日移至淡水鼻頭街殼牌倉庫展出。
開幕式由中文四周瑋擔任司儀,邀請多位長官蒞臨看展並致詞,教務長蔡宗儒觀看大幅書法作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後相當震撼,感嘆就算科技強大,也無法取代人所擁有的情感與溫度;文學院院長紀慧君認為,中文系學生相當用心,全力以赴,面對未來的世代浪潮將勇敢前行。
中文系系主任殷善培說明:「中文系並非把學生訓練成社會期望的樣子,而是希望學生能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教師們則盡力協助去實現。」爬上坡‧好書室創辦人鄭書婷,相當感恩助理教授謝旻琪牽起她與學生的緣分,只要心中有愛,便用愛去運用文字及釋放自身擁有的能量,「部分中文系學生茫然是正常的,若沒走進黑暗,怎會發現並召喚屬於你的光呢?」
校內展作品分為影音展演、文學創作、繪本動畫、書法文創與音樂舒活5大區,內容涵蓋劇照、攝影作品、Podcast節目、女性文學研究、論文、小說、散文集、繪本、動畫、桌遊、五虎崗系列展品、書法作品、郵票繪圖與花語詩籤等成果。策展教師之一中文系助理教授楊素梅分享,文字如何承載時代記憶?中文系如何回應當代?「希望觀眾看見我們如何以創意與知識,與時代對話、與自身對話。」此次展演形式多元融合,不同於過往以靜態展示或文字論述為主的呈現方式,展現了中文系學生的研究深度及創作廣度,在開放、互動及多感官的空間展出成果,讓文學可以「被感受到」。
除靜態展覽,另舉辦系列活動:論文發表會邀請校內外教師,對學生們的學術論文進行專業講評,講評人之一中文系助理教授陳姞淨說明,論文題材涵蓋文學、思想到甲骨文皆有涉獵,雖仍有成長空間,但出現不少值得肯定之處;3場文學沙龍邀請學生分享作品創作歷程,由專業教師點評進行討論,不僅解決問題,也能展現自我;緣分塔羅牌則透過塔羅探詢迷惘的方向,可抽取「作品緣分籤」與展場內的作品相遇。
畢展作品之一「鬼話連篇」Podcast,創作者中文四毛婉蕙、許名萱說明:「常在大家聊天時偷開『小視窗』,上演一齣年度大戲。」透過聊天形式來製作,以大學生視角發想主題,如人際關係、戀愛關係、和半隻腳踏入社會的新鮮打工人,記錄大學時期發生的人事物。
以金墨書寫成金剛經巨幅書法創作,中文四陳宥霖體悟到書法文化的傳承,作品也在指導教授馬銘浩指導下靜心完成,因篇幅龐大,書寫過程不斷嘗試,保持完美。「對我來說是第一個里程碑,希望未來再寫出更好的作品,最後落款的駑駕居,意為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中文四陳定元在畢展中發表論文、製作畢展前導影片擔任主演,也在戲劇《奧古義》擔綱主演之一,他分享:「參與多項活動獲得相當成就感的珍貴回憶,是引導我前進的動力。」坦言能視任務急迫性調整優先順序,靈活應對,不僅收穫滿滿,更讓他「能力up up」。
畢展中文學沙龍邀請鄭書婷和「方圓書房」經營者張羽芳,給予文學作品發表者改進建議,中文四楊世傑表示,鄭書婷風趣言論帶給同學不錯的想法和啟發,張羽芳老師建議作品中可增加人物介紹、人物關係圖,避免在劇情中因角色太多,故事脈絡造成的疑慮,或增加前情提要,注意文字排版問題,觀賞起來會更加美觀。兩位講評者也讚賞同學的作品富有想像力,題材獨特,很期待後續的發展,給予相當不錯的評價。
資圖二簡伯學參觀《獨生浮世》展覽,感受到學長姐對世界的感受和思考。在文學創作區,像一座「紙本迷宮」,擺滿各種學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包含劇本、小說、論文等。每一篇作品都很有個人風格,能理解其隱藏的情緒與象徵。動畫繪本區的風格輕鬆、可愛,像是回到童年,還提供明信片讓參觀的人寫下自己的心情,設計很貼心,讓展覽多了互動,使他對創作有了更多不同角度的認識,也佩服中文系同學們的用心。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SDG17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