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浩群淡水校園報導】覺生紀念圖書館、外語學院與俄文系共同舉辦的「魔幻與現實:俄羅斯奇幻文學音樂展」,首場沙龍講座於4月24日上午10時10分,在圖書館2樓閱活區舉行,由俄文系系主任郭昕宜主持,副教授蘇淑燕,以「魔鬼與人性:布爾加科夫的魔幻寫實主義」為題,介紹俄國作家與戲劇家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的生平和作品特色,近30位教職員生參與。
蘇淑燕首先介紹布爾加科夫,父親為神學教授,母親為教師,出身知識分子家庭的他,從小深受宗教思想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軍醫,戰後才轉而從事寫作的他,由於作品常帶有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屢遭蘇聯當局審查與禁止傳播,布爾加科夫還曾寫信給史達林請求出境卻遭拒絕,也曾在莫斯科戲劇院擔任副導演,為劇院撰寫及改編各種戲劇。
布爾加科夫生前遭遇婚姻破裂、精神衰弱與健康等問題,代表作《大師與瑪格麗特》未能在他有生之年出版,直到逝世多年後才得以問世。蘇淑燕說明,該小說以「書中書」的方式,建構出兩千年前彼拉多與耶穌阿在耶路撒冷的故事,以及發生在現代的撒旦大鬧莫斯科情節,其中莫斯科的故事又集中在三條主線上:魔鬼來訪莫斯科的奇幻情節、大師身為作家的壓抑經歷,以及瑪格麗特為愛犧牲的故事。
蘇淑燕進一步說明,書中魔鬼化身的沃蘭德象徵黑暗力量,但與一般魔鬼喜歡誘惑人性、使人墮落的傳統形象並不相同,沃蘭德來到莫斯科是為了試煉兩千年後的人性是否有所改變,是否因為科技發展、被共產黨統治有所不同,但事實證明人性的善惡本質沒有任何改變,現在的莫斯科與過去的耶路撒冷沒有任何區別,貪婪、背叛、說謊及出軌,各種人性的惡行仍然屢見不鮮,沒有因為時間或地點的改變,或是文明的進步而有所變化。
蘇淑燕特別提到,小說中許多象徵具有深意,如「手稿是燒不掉的」象徵創作與思想的力量無法被壓制,而小說結尾,大師與瑪格麗特在沃蘭德的協助下獲得永恆安寧,彼拉多在書中則在耶穌阿(耶穌的象徵)的寬恕中得到心靈的釋放,傳達出「黑暗與光明並存」的哲理。最後,她也邀請大家提出自己對書中「手稿是燒不掉的」的詮釋,讓大家從文學中思索人性與信仰的價值。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7夥伴關係
NO.1214
| 更新時間: 2025/05/05
| 點閱: 295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