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宜萍、記者黃柔蓁淡水校園報導】第六屆台日菁英硼中子捕獲治療國際學術研討會(6th Taiwan-Japa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Academic Conference of Elite, TJNCT-ACE),4月19日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集結來自日本岐阜藥科大學、京都大學、東京科學研究所、大阪醫科藥科大學、大阪大學、大阪公立大學、廣島大學,以及臺北榮總、臺中榮總、臺大醫院、彰化師範大學與清華大學等機構,超過80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共襄盛舉,另有20餘位學者線上參與。
研討會由化學系主辦,研究發展處、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國際硼中子捕獲治療學術協會協辦,會中共發表19篇論文,內容涵蓋從基礎化學生物研究、物理工程技術,到臨床應用成果,全方位探討BNCT的最新進展,除展示臺日雙方在硼中子捕獲療法(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 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促進更多的國際合作與實質交流,提升臺灣在癌症創新治療研究的國際能見度。
開幕式由化學系系主任陳志欣、清大原科院院長葉宗洸與大阪醫科藥科大學教授小野公二致詞揭幕,小野教授亦擔任主題演講,分享推動BNCT未來發展的研究方向。陳志欣致詞時說到,自己曾受邀親至清華大學觀摩BNCT治療的經驗,當時看到一位年幼病患能夠從容走入治療室,一邊觀看卡通影片、一邊接受治療,深受感動。「深刻體會 BNCT 對病人身心壓力的降低所帶來的價值。」他強調,BNCT 是一種跨領域的治療方式,結合化學、粒子物理、醫學與生物等專業,唯有透過跨領域合作與密切學術交流,方能推動此技術的進步與臨床應用。
主辦人,化學系教授潘伯申表示,會議不僅促進臺日雙方學術交流,也為硼中子捕獲療法的臨床應用與國際合作奠定更堅實的基礎。他說明執行BNCT的過程,醫師先讓病人體內的癌細胞,吸收一種含有「硼-10」的藥物,接著用中子射線照射,讓癌細胞內產生強大的α粒子和鋰原子,直接摧毀癌細胞。厲害的是,這些粒子的活動範圍超級短,「只對腫瘤造成破壞,幾乎不會波及到旁邊健康組織。」目前這項療法已被證實對多種癌症有效,如惡性腦瘤、復發性頭頸癌、肝癌、惡性黑色素瘤、肺癌和間皮細胞瘤等,都有不錯的治療潛力。
論文發表人,台北榮總醫師陳一瑋表示,BNCT是一種革命性的癌症治療方式,日本已將此方式列為正式醫療手段,未來臺灣可望繼日本之後,成為全世界第二個擁有此治療方式的國家;而開發新的專用含硼藥物,是治療技術推進的關鍵,他更特別提到潘伯申與化學系副教授謝忠宏長期投入此項研究,希望他們未來能夠取得突破式的成果。
本報導連結
#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
#SDG4優質教育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SDG17夥伴關係
NO.1213
| 更新時間: 2025/04/27
| 點閱: 81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