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宥萱淡水校園報導】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4月21日在L303舉辦小型分享活動,邀請秘書長兼性平會執行秘書馬雨沛以「我與我的身體」為題,藉由她自身抗癌過程及人生轉折經歷,其中包含自身與身體形象、身體的社會性及身體界線的思考,與近40位教職員工生一起反思性平議題。
「當我們的意志如火箭般升空,目標直指星辰,別忘了有時得按下暫停鍵,讓身體追上來!」馬雨沛以這段下指令由AI生成的話開場,指出每個人多少都有感,曾因工作或是課業要求,犧牲健康配合心念意志的經驗,但卻忽略身體能否跟上心志的腳步。她分享當年獲得赴美進修的高額獎學金,原以為迎來人生的黃金階段,能充實知識、拓展視野,然而就在她認為應該全力衝刺的時刻,卻因治療疾病被迫放慢腳步。
在美國治療的過程中,馬雨沛從中感受並觀察疾病與治療,如何改變她的身體,也在與其他病友交流時,發覺每個人對各項身體特徵的重視度有所不同。康復後她特別注重身體的優先性,學習調整生活作息,確保自己在健康的狀態下,儘可能去完成想做的事情,追求人生目標。
因為生病的經歷,讓馬雨沛常常思考關於「身體」的社會性、界線及對自己的期待等議題,像在治療期間,美國的醫師在規劃治療時,往往以她的意願出發考慮療程的安排,這與台灣民眾較常依賴他人為自己做醫療有所不同;在生活中她則觀察到,有些服飾店的店員,會在顧客試衣時,主動幫忙調整內衣等,卻忽略了每個人的身體界線差異;她回憶起求學的過程中,當時學校及社會對男女身體形象的各種忽視,反思對他人身體保持尊重的重要性。如今擔任性平教育與宣導的工作,她藉此提醒更多人思考身體與權力之間的關係,打造多元且包容的學習環境。
活動最後,邀請參與者以匿名書寫留言的方式,分享自己與身體界線的觀察或故事,有些留言提到疑似性平爭議的感想,也有人認為,了解身體界線不只是尊重,也是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環。性平會正嘗試以多元的活動,喚起大家重視個人的自主與身體的獨特性。
本報導連結
#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
#SDG4優質教育
#SDG5性別平等
#SDG17夥伴關係
NO.1213
| 更新時間: 2025/04/28
| 點閱: 24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