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倫淡水校園報導】化學系教授陳志欣與航太系教授王怡仁,10月16日參加由經濟部與國科會等部會共同主辦的「2025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分別以「具有聚集誘導放光性質之液晶分子及包含其之液晶顯示器、光學感測元件」專利榮獲銀牌,及「風力獵能系統」專利榮獲銅牌,展現淡江在科技創新與永續研發的堅實實力。
本次競賽集結19國近450家廠商、展出約1,100件專利技術,為國內最具規模的創新技術盛會之一。本校研發處每年配合「清華五校聯盟計畫」,從淡江大學專利和技術探勘資料庫中,推薦近5年具備商品化潛力之專利參賽,除展示創新研發成果外,也能促進產學合作商機。
陳志欣長期投入液晶材料與光電感測應用研究,成果豐碩。先前以「半導體製程氣態分子汙染物之即時監測系統」,獲國科會科研創業計畫補助新臺幣540萬元。此次獲獎作品為淡江團隊自主開發具聚集誘導放光特性的液晶分子,透過分子間氫鍵作用,使分子自發排列並有效抑制螢光猝滅,突破傳統液晶材料放光效率低的限制。此技術不同以往以共價鍵結合放光端與液晶端的設計,改以非共價氫鍵達成高放光與液晶雙重性質,不僅結構簡單、合成容易,未來可廣泛應用於液晶顯示與光電元件領域。近年來,陳志欣帶領化學系團隊參加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累計獲得2面金牌與2面銀牌,並於2020年榮獲國科會「未來科技獎」殊榮。
陳志欣感謝學校提供的資源,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參加競賽活動。除了得獎,還能讓學校的科學研究成果在產業有曝光機會,讓學生更了解科技產業的發展,也讓團隊的技術更有機會與產業所需對接。
王怡仁曾以「以機器學習預估不穩定旋轉機械之振動發電效益」技術,榮獲「2025第七屆綠點子國際發明暨設計競賽」最高榮譽鈦金獎與銅牌獎,今年則以此為基礎,研發出「風力獵能系統」,再度展現於永續能源應用與創新設計思維的突破。該系統利用風力驅動旋轉磁力裝置,激發雙彈性鋼片與PZT壓電片進行能量轉換,可有效回收氣流中被忽略的風能資源,不僅適用於直升機或多軸無人機運作時的下洗氣流,也能應用於一般建築物、工廠通風系統及高速隧道等風力擾動環境,將日常氣流轉化為輔助電力來源,是創新且具實用性的綠能技術。
王怡仁期盼學校能持續鼓勵教師,將研究成果或專利技術,透過各種場合對外展示,不僅是對教師努力的肯定,更是學校重視教學研究與推動產學合作的展現。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SDG17夥伴關係
                        
                 
                
                     NO.1228 
                    |  更新時間: 2025/10/31
                    |  點閱: 30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