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宜萍淡水校園報導】本校理學院與印度席夫納達爾大學(Shiv Nadar University),2022年12月簽訂國際學術交流協議書,除教師們學術交流外,今年暑假由化學系舉辦第1次在臺假日學校課程,本校7名教師、該校6名學生參與,7月2日至8月2日共開設藥物開發、太陽能材料、產氫催化劑,與人工智慧應用在化學模型之理論計算等120小時實作課程,另邀請華語中心教師袁毓坤開設36小時中文課程,強化兩校合作交流。
由本校化學系執行與該校自然科學院雙邊研究計畫,化學系副教授謝忠宏擔任計畫主持人,教授陳曜鴻任協同主持人。謝忠宏表示,為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及行政院「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擬定這項人才培育計畫,深化雙方實質教育交流及人才培育,12月將再度舉辦兩校學術性演講交流。
謝忠宏提到,2024年1月,他與陳曜鴻訪問該校,了解彼此化學學術資源與特色相當,分享雙邊專業知識外,還代表本校遠距教學中心,介紹「智慧大未來—數位學習永續深耕聯盟」線上磨課師(MOOCs)課程。此次針對教育部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安排師資包括化學系主任陳志欣、教授徐秀福、潘伯申、謝仁傑與副教授黃家琪,並提供教師實驗室,讓他們選擇合適的研究方向,安排兩校學生交流。
印度學生在袁毓坤的協助下,就其姓名寓意分別取了中文姓名:莫祥光、白若暉、黎婉希、班愛妮、饒安宇和杜唯雅,首度來臺的他們,也為這個繁華進步的未知國度大為讚歎。為增進雙方學生跨文化交流,謝忠宏特別安排學生參觀故宮,學生們見到展示品時,讚嘆實在太「amazing!」除了故宮,他還帶著學生逛淡水老街、各地夜市,前往九份的茶館、觀賞野柳地景等。陪同的化學一林映言分享,印度學生對臺灣飲食的多樣化,及飲茶文化印象深刻,「雖然只是簡單的英語溝通,很開心有機會說明在地風俗文化讓他們了解。」
徐秀福實驗室的化學三李尚祐說明,印度學生來臺前已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可以看出他們參與專題研究相當重視安全性,很快能上手,也互相分享了兩校的儀器設備、操作使用上的不同。教師交代的任務,他們也能依時完成,相當認真,「自己以前英語不太敢說,這幾週以來,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共同學習,拓展了國際視野,現在說英語容易多了。」謝忠宏還特別向他們提到在臺留學與就業機會,希望他們增強適應能力和競爭力,有機會共同進行各項研究與合作。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7夥伴關係
NO.1221
| 更新時間: 2025/07/28
| 點閱: 55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