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芷儀淡水校園報導】為提升學生對身心障礙議題的認識與共感,課外活動輔導組5月12日晚上6時30分在SG316,舉辦「社團增能——有愛無礙身障體驗活動」,邀請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志工活動中心主任朱曉威主講,透過影片欣賞、案例說明及實際模擬體驗,讓參與者反思標籤與偏見,看見生命多樣性背後的意義與價值。
活動一開始,朱曉威先播放紀錄短片,6位受訪者在暗燈下分享自己的經歷與喜好,而燈光亮起後,他們發現「外表與原先想像截然不同」,反映出人們常以外貌為依據貼標籤。朱曉威提問:「你第一眼看到身心障礙者會有什麼想法?」他提醒,同情與過度幫助若出自對障礙者的關注,本質上仍是一種偏見。「標籤應該貼在罐子上,不是人身上。」唯有從障礙者的角度出發,理解真實需求,才能真正實現尊重與共融。
接著,朱曉威介紹伊甸基金會創立初衷,並說明目前全臺2,300萬人口中,身心障礙者已超過118萬人,且隨著高齡人口突破300萬,社會已邁入高齡化甚至鄰近超高齡階段。「無障礙設施不只為障礙者而設,更是所有有需要者的保障」。他強調,身心障礙不應被視為少數議題,而是與所有人息息相關的社會責任。
實務分享中,朱曉威談及個案如何學習自立生活與進入職場,也指出「庇護性就業」仍面臨社區的誤解與阻力,社會應給予更多包容與支持,幫助障礙者真正融入生活。他也說明身心障礙資格的判定原則,是依據世界衛生組織ICF分類系統進行,其中障礙類別往往交疊並存,並進一步講解聯合國通過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其八大原則包括尊重他人,尊重他人自己做的決定、不歧視、充分融入社會、尊重每個人的不同之處,接受身心障礙者是人類多元性的一種、機會均等、無障礙、男女平等、尊重兒童,保障身心障礙兒童的權利。
最後,朱曉威示範輪椅操作,說明常見的使用竅門,如搭乘電梯、轉彎空間與上下坡道的技巧,並邀請學生親身體驗輪椅移動的難處,體驗身心障礙者的角度與經歷,做到真正的換位思考,也回應了活動主題「讓改變從體驗開始」。
英文四王如玉表示,最印象深刻的環節是,影片中身心障礙者在公共場合遭遇困難時,周圍人的溫暖與同理心,尤其那句「你生病不是你的錯,你周圍會有好心人支持你」深印在她的心中。
財金一江旻柔分享,自己曾在宿舍主動協助障礙同學,經過這場活動省思:「我以為的幫助是否其實來自一種主觀標籤?如何在善意與尊重間取得平衡,是我接下來要學習的功課。」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0減少不平等
#SDG17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