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風朝烈雲暮寒,歲月在冬日流淌,閒步時間河畔,雨霽風恬,梅蕊玲瓏暗香清絕,淡凝妝,疏影綽約橫斜**。寒氣時行的1月,跨年晨曦猶泛著晶光,在這小寒與大寒縱脫耍賴的月份,山野一樹燦若醉霞的紅茶花,治癒凜冬寒涼。
二十四節氣排行二十三、冬季倒數第二個節氣「小寒」,約在1月5日至7日交節。冬日清浸水仙皓素花顏,幽妍如雪似玉,湯沐煙江萬頃,2025年1月煙雨風露輕明冰清,「小寒」於5日巳時凌波盈盈而至!
小寒是指冷氣積久而寒,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均是標誌氣溫冷暖的節氣。每個節氣點,皆有其能量變化規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古稱農曆12月為「臘月」,唐宋兩朝已盛行在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舊時,主人家會爲雞犬餵上幾勺,花果樹幹塗抹幾口,以祈六畜興旺、果實豐收。
「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花草樹木萌芽發葉、吐華結實;飛禽走獸蟄眠復甦、繁育遷徙,與氣候變化息息應和而成季節象徵,先民將此規律現象稱之「物候」。二十四節氣內涵認為,大地在「小寒」冷峭中已徐徐釋熱,地表緩緩融雪。雖體感最為寒冷,但春日信使已飄悠啟程,「二十四番花信風」,正說明此一觀點。
花信風,即花開時節吹來之風,帶來花訊,《呂氏春秋》說,「春之得風,風不信,則其花不成。乃知花信風者,風應花期,其來有信也。」二十四番,則與節氣串接,通行說法是始於「小寒」梅花、終在「穀雨」楝花,總計8個節氣24候,每一候各對應一花。
而小寒之花信為初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臘後花期知漸近,寒梅已作東風信」,北宋晏殊《蝶戀花》說隆冬「南鴈依稀回側陣」時的梅花是報春花使。人既多情,植物焉不知?北宋詞人喻陟一闋《臘梅香》以小寒節氣為背景,靜靜賞梅成為小寒天教人憧憬的清香風景:
#### 曉日初長,正錦里輕陰,小寒天氣。
#### 未報春消息,早瘦梅先發,淺苞纖蕊。
#### 搵玉勻香,天賦與、風流標緻。
#### 問隴頭人,音容萬里。待憑誰寄。
#### 一樣曉妝新,倚朱樓凝盼,素英如墜。
#### 映月臨風處,度幾聲羌管,愁生鄉思。
#### 電轉光陰,須通道、飄零容易。
#### 且頻歡賞,柔芳正好,滿簪同醉。
若說梅花是最早預報春訊的使者,那,北歸大雁則是最先感知春息的精靈。據《逸周書・時訓》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載,吻合小寒之物候分3方向進行,初候「雁北鄉」,「北鄉」即「北嚮」。前文談到白露節氣之最初徵候是「鴻雁來」,大雁在層林盡染秋色中大舉南飛;而寒露初候「鴻雁來賓」則指最後滯留原鄉的大雁,在寒露節氣姍姍飛抵溫暖低緯度帶棲息越冬。
先民認為「禽鳥得氣之先」,大雁順應陰陽,節氣來到冬季即將告終的小寒,南徙避冬的大雁感知陽氣微起,按捺不住飛返故里的心,「將避熱而回」,開始踏上北遷征途,直至立春後「皆歸矣」。若此,最早感應春氣之禽鳥,應是從小寒伊始便直上雲天、嚮北飛翔的雁群,而非「春江水暖鴨先知」。
小寒三候均指向陽氣漸萌後的鳥類活動,當眾鳥尚沈寂嚴寒,二候「鵲始巢」說著喜鵲銜枝搭築巢窩;三候「雉始雊」是指擁有長長麗輝亮光尾羽的公雉在春天來臨前,率先響亮啼喚,渴求雌雉回應。元稹《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呼應三候,說喜鵲感知春天在即,始築新巢,仰望長空見鷹鳥正向北飛行;俯視河岸茅草聚攏處,則有野雉鳴叫:
####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 拾食尋河曲,銜紫遶樹梢。
####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藂茅。
####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綜覽小寒詩句,多非吟寫小寒節氣。杜甫《小寒食舟中作》寫「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春水浩漫,霧染岸花,美則美矣,但這是寫於「小寒食」。南北宋之交著名詩人陳與義《竇園醉中前後五絕句》寫「東風吹雨小寒生,楊柳飛花亂晚晴」,是春日醉酒之慨。陸游《小園獨酌》寫「橫林搖落微弄丹,深院蕭條作小寒」,則是秋寒落寞心情;與陸放翁情同手足的范成大在《窗前木芙蓉》寫「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形容木芙蓉不畏秋霜。
而蘇軾於1100年,宋徽宗即位這年4月,終於在邊遠的湖南永州獲赦,63歲的詩人預計從湖南轉道江西梅嶺古道,再買舟經江浙北歸。途中寫下《清遠舟中寄耘老》,路漫漫其修遠,羸弱的東坡先生已力不從心,自覺如萬里飄蓬,一時間目斷滄浪淚如洗,遙想1079年調任湖州太守時,與當地隱士賈耘老的深厚情誼。他告訴老友雖值「北雁南來」的農曆9月,但「小寒初渡梅花嶺,萬壑千岩背人境」,千峰萬壑的梅嶺已隱有寒意。此時的他雖看淡仕途風波,然梅嶺古道氣象清明的梅花仍是他剛毅精神之所倚。
蘇子瞻顛沛傳奇人生的重要轉捩點「烏臺詩案」之緣由和起始都與湖州相關,他因之入獄幾死,更從此提腳向南,開始長達20年貶謫流放生活,致君堯舜的抱負化成夢幻泡影。「天南看取東坡叟」,在歷經不斷外放,甚至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也住過2年,此刻舟中懷想當年與耘老在困頓落拓時相互扶持的情義,都從詩中氤氳開來,「人生百年如寄爾,七十朱顏能有幾?」百感交集。
忽吹微雨過,便知小寒生。有道「人」字兩筆,一撇寫前半生,一捺書後半生;前半生若寫執著堅持,後半生當掭隨緣釋懷。人生如寄,誠願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看淡所有的不辭而別。(文/楊靜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