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沂諠、舒宜萍專訪】「展開師生間高品質的互動關係,能跨域學習與國際接軌,是我理想的教學模式!」已教書20年的國際觀光管理學系副教授陳維立表示,今年獲得教育部資深優良教師獎,她除了希望師生間相互扶持外,也懷著培育未來「合作夥伴」的心態,不吝將知識與資源傳授給每位學生,「從他們身上的改變與進步,讓我備感欣慰。」
陳維立先來到蘭陽校園教授全英文課程,校園裡有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國際生,而觀光系課程屬於民生學門,偏向實務導向。曾有學生對觀光系感到「無法真正有所收穫」,陳維立默默記在心中,她要扭轉這項「偏見」。自從受邀至政府機關擔任審查委員後,她持續將所接觸專業的人事物帶進課堂,一切的努力,都是希望能翻轉大家普遍對觀光系的刻板印象,她「想讓課程變得活潑有趣,並以專業回饋社會」。
例如,在選修課程「會展行銷與規劃」上,陳維立融入新課題,親自聯繫農業部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洽談合作,讓學生在學期中以校外單位實務課題,設計一份小型專案,她邀請校外委員和學生們面對面,進行meeting和介紹任務,並讓學生討論出可行方案、分工,最後在期末呈現成果,而業界夥伴們也適時給予回饋和建議,一整個學期下來,陳維立認為,如此作法不僅讓學生因做出成果,被肯定而增添成就感,實務導向形式的課堂價值,也比傳統教學更為能多元融入。
以另一門選修課程「休閒遊憩概論」為例,她從原先的理論說明,也許學生覺得枯燥無味,陳維立大膽申請,轉變為「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讓同學們主動發想,親身體驗,她說:「我就像扮演劇團『總監』的角色,看見同學們在過程中發光發熱,看見彼此亮點的模樣,或許戲劇治療的能量很強,當人在投入戲劇情境時,演的是別人的人生,無須背負自我,可說是另類宣洩壓力的出口。」
她相信透過森林保育的各項資源,能療癒到需要幫助的人,例如帶臺灣與國際生同學,一起到坪林林木苗圃及茶業博物館,透過「森林療癒引導」,學習場域評估與助人活動帶領。此外,有十年的時間,陳維立透過戲劇邀請同學,前往台七甲線的泰雅族部落,在部落看重的聖誕晚會,學習運用戲劇貢獻己力,雙方真誠以待,交織出跨文化最美的篇章。
對於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陳維立相當肯定前主任李麗君的團隊,總是向本校教師夥伴們,分享一系列專業的教學方法,給予專業的協助,例如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陳維立指出,教師也需要積極參與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自主學習等課程,她在設計這些課程中,需要額外考量外系同學修習是否過於吃力,也會思考如何改善學習環境,能獲得更多師生之間的關懷,「讓情感上的接觸更加溫暖。」
陳維立承認:「我的興趣多元,尤其喜歡連結跨域合作。」她分享,自己一直持續和國際單位洽談,希望透過自身的努力,讓學生獲得專業經驗的傳授,學習上發光發亮,能認可自我生命價值。
曾在造訪國外學術機構時,或參加研討會,陳維立利用認識的人脈,爭取與國際連結的機會,2019年初參與「原住民與高山生態旅遊」國際研討會,聆聽亞洲各國講者分享後,成功申請到教育部國際志工計畫,安排本校原住民學生,包含英文系林恩蕙,前往印尼生態旅遊聯盟輔導的部落服務。林恩蕙發現印尼原住民部落中,人人母語流利,日常穿著傳統織布的服飾,回台後最大的醒悟和感動,就是「傳統文化要傳承、要保存。」第一件重要事開始學母語和編織,「不管你是什麼族,學外文更要學母語。」陳維立認為,臺灣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多元文化、多元族群。原住民更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她從這件事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成就,也是高等教育跨域連結與共好美好的展現。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