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之窗 2024/06/17

晝長夜短 眾生豐茂萬物榮 賽博頻道帶您一覽盛夏風景

一曲清歌倒酒蓮,踏歌聲,揮扇消暑悶。走過春的蜿蜒薰韻,穿越初夏的縹緲清涼,當夏意濃郁的讓人無法忽視,便迎來「夏至」。除了「夏雨隔田坎」飛電夾雷驟來疾去的陣雨外,「夏至風颱就出世」,眾水匯聚的颱風季也隨勢水粼粼出柙,彷彿被釋放的禁錮靈魂。


宛如繪畫長卷般的二十四節氣,一節毗續一節。排行第十、夏季第四個節氣「夏至」,約在6月20日至22日交節,樹木蒼翠蓊鬱,此時作物皆已生龍活虎地成熟長大到極點。至者極也,陽氣極至、陰氣始至、日行北至,「夏至」寓意真正的盛夏已臨!


時間流井然有序運行著,二十四節氣是古老的時間系統,歸納一年的自然律動,決定農事進展日程,也是生活起居參考書。實則,它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2024年6月21日清晨綠意蔥蘢,「夏至」於寅時末,驃悍而至!


綠蔭瀉泉演繹長夏,「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當太陽直勾勾射向北回歸線的那刻,北半球走到光照遍滿時刻,白日為全年最長,光色晃曜,是接受太陽能量最為極致的光之祝福!


西元前7世紀的先民觀測日影長度,覺察此刻正是陰陽消長的翻轉時刻。唐代詩人韋應物寫下:「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一歲算來今夕短,從今而後蒼莽墨夜將漸長,漏壺所計時間當漸增。


夏至又稱「夏節」是古時重要的節日,先民掌握自然輪轉密碼,領悟時間意義,敏覺生命是一個圓,周而復始。以「夏至」爲分界點,從夏至到冬至,乃陽降陰升的循環歷程。


《周禮・春官宗伯》記載帝王於夏至舉行祭地儀式:「以夏日至,致地祇物魅,以禬國之凶荒。」天為陽,地為陰,極陽之日祭地以祈陰陽調和;更祭求百物之神驅除疫癘災害與避毒去邪,儼然是全國防疫日。《史記・封禪書》也敘錄:「冬日至……夏至日祭地祇,皆用樂舞。」敬慎陰陽的態度,呼應謙卑的順應之道。


唐代,節日從重祭祀神鬼轉為祭祈兼娛人,夏至多有宴飲,曾任蘇州刺史的白居易繫念昔日歡宴,思緒悠晃寫下《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其中幾句:


####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

####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 水國多台榭,吳風尚管弦。

#### 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輕舟剪水,笙歌沉醉。應節的嫩竹筒飄粽香,酒酣鵝鮮。雲煙過往盤踞心頭,泊過歲月,當年流水遇知音的美好夏至,徒留夢中,從此又添一段新愁!


宋朝的夏至有3天國定假期,素有詩名的范成大記述這天,兒孫腰間掛著香囊來敬酒,祈禱長者安康長壽。繫香囊以避暑邪,正是交織著人與植物與環境的香氛美學儀式。又以粽絲繫臂寓意健壯,老人家在兒孫攙扶下來到祭廟,還與兒孫嬉鬧!讀來溫馨輕鬆:


#### 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繫臂扶羸。

#### 節物競隨鄉俗,老翁閑伴兒嬉。


談及夏至三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寫著: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鳴,三候半夏生。追溯至《禮記》則說: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


「呦呦鹿鳴」也罷,「且放白鹿青崖間」也罷。先民認爲鹿角朝前生,屬陽。夏至後陽氣始消,象徵陽性的鹿角自動脫落,是萬物更替現象。蟬,則是夏日喉嚨,鼓翼躍上曾遙不可及的樹,肆無忌憚地嘹亮鳴出生命。還有一種喜陰的藥草「半夏」,因在夏日過半時節欣欣向榮而得名。古人將陰陽轉換的哲思融入到對物候觀察中,凝結出洗練的句子。


長夏村墟日清,蛙聲作笙簧,詩人吟寫夏至,神魂顛倒整個夏天。我們細品歲月,淺語生活,且看古人將生活淬鍊成詩!


曾任溥儀帝師也是清朝改革派政治家鄭孝胥在夏至這天,放下工作散步亭廊,雨霽風流滿眼蒼翠,雀啼歡揚,頓覺年華醇美!屋角蛛網添絲,鄭孝胥悠哉拭淨書窗外,還品評清涼的甜李香瓜:


#### 手書日記罷趨衙,便覺閑廊足歲華。

#### 十日雨晴喧曙雀,半庭綠暗長秋花。

#### 故人頻問詩情好,新局微聞國論嘩。

#### 拂拭書窗入長夏,試評沉李與浮瓜。


日長之至,伴隨的暑熱炎威把人烘得焦脆,這般無賴悶熱即便夜晚也難以消散。與范成大同是南宋中興詩人的楊萬里,夏至後出遊晚歸仍感熱氣難耐,揮扇追風,揮到手都酸了,坦然無遮寫下無奈:「不是清涼罷揮扇,自緣手倦歇些時」,千年後誦讀仍不禁莞爾!


楊萬里的夏至傍晚也有濕潤涼意,聲光交錯的《夏至雨霽與陳履常暮行溪上》描寫雨後滌淨清美,偕好友沿溪邊含混泥土與青草拙香的阡陌小路漫行,驀然暮色輕攏,倒似催人腳程。可腳步一逼近,喧鬧的蛙噪便戛然而止,綹綹尋常躍然情趣。籬笆內那如螢光般的松脂燈恬淡照進心底!教我歡喜:


#### 夕涼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 半路蛙聲迎步止,一熒松火隔籬明。


夏至艷陽,夏至風雨,活力豐沛地一一登場,我們也馳騁在屬於自己的夏至時空疆土。多希望自己有足夠底氣,去遇見熙攘生命中更多不同的陽光、不同的風雨,去詮釋生命的聖美意義。誠願在未來日子裡,與歲時共赴燦爛,照亮心中堙曖小院,不蒙塵垢,散發旖旎幽香;更願與詭譎湧動的雲雨亂流鏖戰,以雕塑巍峨聳立的山巔與清朗嫵媚的水湄,活出最颯爽的自己!(文/楊靜宜)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NO.1185 | 更新時間: 2024/06/17 | 點閱: 893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7 下午 08:04:56
  • 線上人數: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