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劭愷淡水校園報導】外國語文學院於11月10日於守謙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台灣‧環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特別邀請法文系友,海洋文學作家,同時也是島嶼民族科學工作坊負責人夏曼‧藍波安進行專題演講。本次研討會源起於日本島根縣立大學教授福原裕二進行的一項東北亞環境的研究計畫案,希望以夏曼文學作品為起點,透過學者們的相關研究與對話,從文化及政策等面向來探討臺灣的環境問題,會場中特別安排同步進行中日文口譯,讓與會人士更能深入了解並交流。
外語學院院長吳萬寶於致詞時表示,人類為了提升自身的生活品質,對環境造成許多影響,因此需要透過政策制訂等措施來彌補先前的傷害,希望能減少對環境的傷害,同時能與自然再度親近。他同時引述夏曼「大海浮夢」中的一段話來比喻環境與人的關係,「當時我發覺前輩們說話說故事,話語裡充滿了環境的言語,充滿了影像,他們對海底地形的瞭若指掌來自於用心理解,用經驗回應洋流與魚類與月亮的引力關係,夜間輕聲細語的對話,老人家們的微笑,透露人性優雅的純度,讓我感受在地語彙與環境結盟的劇情,人類都是配角。」希望能透過這次的研討會,讓大家能想起,我們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夏曼‧藍波安在演講中提到,所謂的「大航海時代」,不過是西方思維的呈現,很多地方並非是白人所發現,因為已經有人早在當地紮根;原初的文明,是來自傳統的在地知識累積的自然歷程,不是環境科學可以簡單完成探索,以科學數據充分呈現的。他舉族人以飛魚捕撈活動為中心將一年分成三個季節(飛魚捕撈季節、飛魚補撈結束的季節、飛魚即將來臨的季節)為例,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漁獵規則,讓不同環境屬性的魚類資源得以休養生息,成為永續利用資源的生活實踐方式;還分享一些達悟民族的「原初知識」,例如稱客人為「珊瑚礁」代表友誼長存、以「今天的礁石好不好」來說明天氣好壞等等,甚至說到「月亮是海洋唯一的愛人,情緒波動的來源」,顯現其與環境之間的緊密連結。
會議另安排四篇相關論文的發表,從不同角度探討臺灣的環境議題,以及由廣島大學榮譽教授三木直大主持,夏曼‧藍波安、廣島大學副教授川口隆行、高麗大學副教授金(日英)根、本校日文系副教授富田哲與談之圓桌論壇,和與會人士進行多項問答交流,提供更多對於環境、文學等與相關議題的思考。
NO.1077
| 更新時間: 2018/11/19
| 點閱: 1597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