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苑副刊 2000/09/18

回甘的青橄欖  謝霜天〈校友〉

浮生若夢,憶起唸淡江中文系四年的往事,竟已稱得上「年代湮遠」。

民國五十一年秋,我從山城苗栗,來到河海交界,空氣中飄著陣陣魚腥味的淡水鎮。因女生宿舍已額滿,只好與高中同窗雪香在學校附近租住民房。還記得通往校區的英專路兩旁,盡是一、二層樓的矮房子,錯落的開著幾家小商店。將近克難坡前,往下望去,一大片綠野平疇,縱橫阡陌中點綴著一排排的防風林,以及竹樹交映下的樸素農莊,十足的傳統鄉間景色。

登上克難坡,初見校園,就覺那沿著斜坡而上,分列兩邊的黑瓦建築,和中央路上宮燈造型的高高路燈,相當古樸,典雅而別緻。走進教室,倚窗而坐,光線明朗,左右顧盼,兩側都有平整的草地與扶疏的花木,山風穿梭,捎來淡淡的花草清香,但覺自己宛若置身古代的書院中。

教我大一課程的老師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史記」沈亮老師,「文學概論」葉慶炳老師,「國文」戴璉璋老師。理平頭、個子不高的沈老師,講課帶點鄉音,但表情生動,頗能把握「史記」筆法、氣勢的特色,使書中人物活靈活現,呼之欲出。葉老師那時剛新婚,滿面春風,笑口常開,上課旁徵博引,很有學問。他擔任我們大一導師,大二、大三又教我們「中國文學史」,可說緣份不淺。戴老師青年英俊,道地的書生模樣,上課條理清晰,引證豐富,一手板書端正勁秀。

課餘,待在租居,不是看書、閱報,就是寫信、記生活札記,用蠅頭小字在紙上絮叨著,抒發初次離家的悒悶與思念。我和室友在鄰舍搭伙,第一次吃到淡水特產──又香又脆的「魚酥」和清爽可口的「水蕹菜」,至今仍難忘味蕾初遇的那份欣喜。晚飯罷,我們常到田埂上漫步,有時緣路上山,回首望見又圓又大的紅日正擱在海平面上,便拔步往高處去,目送夕陽冉冉隱沒為止。這時,西天綺霞抖落一匹綿緞在淡水河上,也為觀音山烘襯出臥佛般莊嚴的立體剪影。

假日何處去?那時的窮學生頂多看一場電影,就算是至高享受。要不然,穿一雙布鞋,與室友到街巷間壓馬路,伸展好奇的觸角;或是到山巔水湄,無目的地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撿幾片美麗的落葉回來作紀念。

課業有點繁重,心情有點憂鬱,日子有點單調,幸而置身在壯闊與秀麗兼具的淡水風光裡,大一生活咀嚼起來雖猶如青橄欖,澀味難免,倒也不失一股回甘的清新美感。

大二,上課地點改在城區部。位于台北市博愛路的校舍,看起來十分簡樸,規模也小,好處是交通方便,離植物園又近。我那時租住泉州街,每天穿過水木清華的植物園上學,也常徘徊園中散步,或坐在池畔柳蔭下看書,此處儼然成了校園的延伸,彌補了校地狹隘的缺憾。

那一年,我最喜歡上的課是「詩選」。相信很少人不為葉嘉瑩老師的丰采傾倒,她上課時的聲調、神情、韻味,事隔三十多年,猶栩栩然在眼前清晰映現。她帶領我們翱翔于詩的國度,一一叩訪唐代重要詩人的門扉,與一顆顆敏銳的詩心晤對,她啟發我們豐茂的想像,激起我們對詩的喜愛。在那段懵懂年歲裏,我對唸中文系原有茫然不知何去何從之感,也曾在轉系與否的十字路口踟躇四望。自遇到葉師後,迷亂的心才漸漸安穩下來,能夠單純的享受讀者之樂,而不再為將來出路問題憂心。從「詩選」、「詞選」到「曲選」,葉師一直教我們到大四。唸大三時,我還多選了一門她的「杜詩」,真是受益良多。

升上大三,「重頭戲」上場,那就是系主任許世瑛先生擔任的「聲韻學」。許先生極度近視,戴著厚得不能再厚的眼鏡,看書時得舉近鏡片才能辨視放大的字體,但他記憶力驚人,一大面板書唏哩嘩啦立時寫就,可謂「筆落驚風雨」,而他講課也真稱得上出神入化,把一門咸認為艱澀枯燥的課程教得人人都明白。我本非做學問的料子,兩學期「聲韻學」卻都拿了九十七的高分,原因是許先生常要我以客家語唸出某字的發音,以印證現代方言仍保存中原古音,「入聲字」非杳不可尋。為對應他的「問課」,我只好加把勁在聽課和作筆記上。現在想來,還覺得很好笑!不過,我對許先生始終是欽佩且深深感念的。

黃錦鋐老師那年教我們「歷代文選」,並當我們的導師。記得師生曾一起到內湖郊遊,他樸實、平易近人的風範,令我留下「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親切印象。他上課的態度很誠懇,學問更是深厚紮實,認真聽講者可從中汲取不少滋養的吉光片羽。大四,他教「莊子」,授課非常投入,常臻渾然忘我之境地,讓我幾疑莊周就是他,他即是莊周,可見他在這門學問下了許多鑽研與融匯的工夫!我和黃老師算來也很有緣,在我教書十多年後,到師大修國研所學分,又有幸再度受教於門下。他的體型還是那樣瘦削,模樣沒有多大改變,上課依然踏踏實實,言必由衷。

大學最後一年,金華街的城區部大樓竣工啟用,我們躬逢其盛,算是與有榮焉。然而,教室在樓層間上下變換,校園的氣氛愈加淡薄了。幸好我們還有堅強的教授陣容,許世瑛先生的「中國文法」、黃錦鋐老師的「莊子」、劉太希老師的「韻文習作」、戴璉璋老師的「中國哲學史」以及葉嘉瑩老師的「曲選」,都是益我匪淺的課程。可惜我不夠勤學,表現一直僅止於平平而已。

在台北這三年,過的還是簡樸刻苦的租屋生活,假日和空暇時光,依舊只是偶爾看場電影或到郊外踏青。青春歲月有情有夢,卻沒有多少絢麗的色彩。

畢業後,我從事教職,並摸索著走上業餘寫作之路。三十多年來,不敢說有什麼成就,但這條路讓我走得心安理得,精神有寄託,暇時不荒廢,生活中的風浪亦不能奈我何。凡事非一蹴可幾,飲水思源,我能有今天的光景,最該感謝的就是淡江四年師長們的殷勤教誨與栽培。

NO.442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42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7 下午 07:35:39
  • 線上人數: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