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賴映秀、陳楷威
資料提供/通識核心課程中心
首屆108課綱的學生已升上大四,從本學年度開始,這全新的一代將填滿整個大學校園。延續課綱的精神,在淡江,課程也能依學生喜好自行量身定制。只要找到10位同好共同提案,想學什麼,自己設計課程,選擇指導教師,通過審查即於當學期開課。完成課程並取得通過成績後,可選擇認抵校共通自主學習微學分,或系選修微學分。
#### 想學什麼就學什麼 成為自己的學習規劃師
在上路一年的通識核心課程「學生自主學習課程」裡,學生們拼湊出自己的學習地圖。有人將歷史端上餐桌,讓知識變成可以「品嚐」的料理;有人結合AI嘗試打造新的活動系統與問答機器人;有人用法文重新介紹台灣,用外國人的視角感受熟悉的城市;有人則在研究初探中,逐步摸索自己的方向⋯⋯。
108課綱下成長的學生,從高中開始就被鼓勵自己規劃學習路徑、探索興趣,進入大學後,他們延續這份「自己做主」的學習態度,把好奇與夢想轉化為行動。當「自主學習」不再只是課綱上的名詞,而是學生真實走過的歷程,它展現出的面貌將比我們想像得更加豐富。

歷史系學生設計菜單,創造一場場「有味道的歷史」。(圖/何績穎提供)
#### 從餐宴設計到AI說菜 把歷史端上桌
「我們正創造出『有味道』的歷史」歷史系何績穎與周立淇去年申請了〈歷史餐宴設計〉與〈歷史餐宴說菜訓練〉兩門自主學習課程,靈感源自該系教授李其霖一句:「你能想像把馬偕拔牙術做成一道菜嗎?」
聽到「馬偕宴」設計菜單,幾個歷史系學生興奮地討論:「我們也來做!」從一次小聚餐的閒聊,到後來真的開始設計出菜單、撰寫說菜詞、安排演練流程,甚至結合AI語音練習說菜。課程安排與雄獅旅行社、淡水紅樓中餐廳合作,為清法戰爭滬尾宴的來賓說菜,也到澎湖田調、訓練「澎湖宴」的說菜技巧。
從討論歷史脈絡、設計菜單、撰寫說菜詞到排練,並結合AI語音練習。過程中,她們學會轉譯歷史知識、專案規劃與團隊合作,體會歷史不只是書本上的年份和事件,而是可以被重新詮釋、創造並實際體驗的活知識。
何績穎表示:「能用食物與敘事帶給他人感動,這件事讓我深深著迷。」過程中,她學到的不僅是怎麼轉譯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與夥伴一起規劃專案、分工合作、進行溝通與修正。也肯定這些軟實力,無論未來要做研究,工作或帶活動,都非常實用。

資工系學生課程成果參加資工週專題競賽獲第一名,右二為指導教師林其誼。(圖/郭佩芸提供)
#### 將興趣轉化為實際行動 打造AI夢想
資工系郭佩芸在去年二度申請自主學習計劃「活動系統實作:智慧化活動管理的全面實踐」,並由四人小組協作完成。成果在113學年度資工週專題競賽「手機與網頁應用軟體組」的十多支參賽隊伍當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一名。
不僅在資工週中獲得第一名的佳績,也在6月20日正式應用於台北市校友會和淡江資工校友會的兩場活動中,實現了商業驗證(Proof of Business, POB)的夢想。這套系統未來將持續在系友會活動中使用,並由學弟妹接手延續價值,同組的夥伴都感覺在實務上精進許多。
郭佩芸表示,這門課由資工系友會會長陳國彰推薦她與朋友共同申請,上學期專注活動管理需求分析與網站專業訓練,下學期加入Al Agent 智慧分析與自動生成活動結案報告。上了一年課,郭佩芸覺得自主學習對108 課綱學生並不陌生,而大學更依靠組員討論與網路找資料,能訓練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申請「知識檢索與生成之AI問答機器人」課程的AI四鍾鎮安則表示,由於AI系課程多以理論為主,但他與同學又對AI的實際應用很有興趣,因此主動向指導教授張志勇提出主題,老師則提供方向與建議,最後整合成完整的自主學習課程申請書。
相比過去僅是小範圍報告,自主學習課程需要分工合作,更像是一個有系統的學習計畫,也讓他體會如何將興趣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學習過程中,他深入探究AI問答系統與多模態知識檢索,不僅加深對大型語言模型的理解,也實際操作了知識圖譜建構、圖神經網路、影像與文字嵌入處理等技術,對未來研究與應用有大助益。

10位會計系的學生們,透過線上與實體會議討論,逐步學習如何查找資料與撰寫計畫。(圖/通識核心課程中心提供)
#### 作學問練基本功 會計系學生吃苦當吃補
在大二上學期參加會計系舉辦的大專生計畫說明會後,對研究產生濃厚興趣,會計系郭英棋決定揪團,申請學生自主學習課程。這10位會計系學生跨年級的組合,有的是因為即將直升研究所,想要先針對有興趣的議題,進行學術研究與計畫撰寫初探,有的只是單純想試試自己能不能投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這門「學術研究與計畫撰寫初探」於焉誕生。
課程大綱載明要定期繳交閱讀學術文章整理心得,從初期的2篇、6篇至期末的10篇,並在每階段安排線上或實體討論會,由指導教師,會計系教授張瑀珊提供個別化回饋與建議。在張瑀珊的引導下,從文獻搜尋、閱讀理解到心得撰寫,逐步協助建立學術探索的基本功。學生們也透過線上與實體會議討論,學習如何查找資料與撰寫計畫。
張瑀珊觀察學生們從原本難以理解文獻重點與結構,逐漸能提煉出摘要、批判性思考並統整資料,期末報告時,學生以5-7分鐘完整報告其自主閱讀成果,彼此互相交流,也展現出良好的表達能力與學術倫理意識,顯示學術閱讀與表達能力均有明顯成長。
郭英棋對於一對一的論文指導特別有感,因每位同學的興趣不同,大家分別撰寫並上傳文章至Teams分享,再由老師逐一點評,讓她從他人的作品中得到啟發,並學習到更多研究計畫的撰寫技巧。「每一個階段的學習,都能夠看到大家的成長,而我也能從我的文章中看到了我自己的成長,這讓我感覺到努力沒有白費,這樣的成長是肉眼可見且令人欣喜的。」
雖然在課程與課業壓力下,郭英棋一度感到疲累甚至想放棄,但最終仍選擇堅持。「我相信我的成長並不會因為這門課程的結束就停止,而是會繼續向前邁進。」她形容這40小時的微學分歷程是「痛並快樂著」,她沒有後悔也不想放棄,「我一定要學到知識這個念頭一直支撐著我,讓我能夠在逆境中找到些許的微光。」

法文系學生與AI協作影片,導覽淡水。(圖/陳麗娟提供)
#### 跨域探索 結合AI工具法語導覽台灣
由外語學院「旅遊法文」課程,延伸成為學生自主學習課程「外語專業結合AI工具推廣臺灣在地文化」,由積極參與USR多項計畫的法文系助理教授陳麗娟指導,將外語專業跨域發揮,不只與生成式AI協作,更建立社群媒體操作的理解。
參與課程的法文二羅語彤感覺不僅自己的法文能力提升了,也讓她以外國人視角重新認識熟悉的城市。從設計淡水與台北捷運景點導覽、撰寫文稿到錄製法文配音,她學會以語言傳遞台灣之美。成果展中,她擔任公關與主持,負責行政聯繫與接待,過程大幅提升組織溝通與臨場反應能力,並體會活動其實是一場「人與人之間溫柔交流的機會」。
法文三曾宜蓁則表示,實地探訪淡水與北門時,她認為實拍的照片比網路更具說服力。雖然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時間分配,但透過協調,組員間能保持工作量平衡。最後在成果展看到大家的作品,她覺得十分感動,並認為「探索、發現、規劃」是這堂課程最大的收穫。

教設系學生所組成的策展團隊,一起完成主題板畫,擺出團隊名稱「Next Ztep(下一步的Z世代)的「Z」手勢。(圖/劉姿辰提供)
#### 轉變 成長故事的關鍵
自主學習不只是完成一份計畫書或一場成果展,而是一種持續尋找方向、挑戰困境、並不斷修正的過程。從「想做什麼就試試看」,到「必須規劃、執行並產出成果」,這群108課綱世代的學生,正在從試探轉向成熟。
教設二劉姿辰表示,她在自主學習課程中擔任總召,在助理教授邱俊達指導下,設計「社會設計——印台年輕世代職涯願景探索」課程,起初因成員不熟悉,開會氣氛緊張,她透過會前閒聊改善氛圍。而最大挑戰是時程安排,她需要列出待辦事項,排定優先順序,考量成員能力與緩衝時間,並使用甘特圖將任務視覺化以便調整。這次課程讓她學到帶領團隊、建立自在溝通與時間管理的重要能力,也感謝團隊成員的配合,使專案隨順利完成。
AI四謝依恬則分享了她的收穫:「在上學年度的自主學習課程中,我學習到如何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安排有效的學習步驟,以及運用可用資源解決問題,這些能力對未來專業發展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 專業素養 知識能力加上態度
在「知識」與「能力」之上,加上「態度」,轉變成「素養」,是108課綱的精髓。在持續尋找方向,挑戰困境、並不斷修正的過程中,這群108課綱世代的學生從試探轉向成熟,從「想做什麼就試試看」,到「必須規劃、執行並產出成果」,「專業素養」是最大的收獲。
這個轉變正是他們成長故事中最關鍵的一環。資工系學生完成了活動系統的開發與上線部署,提供校友會使用,從校友端接收到系統稍嫌複雜、對長輩不夠友善等回饋。這讓他們意識到,成為一位好的軟體工程師,不能只會寫程式,更要懂得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設計出真正好用、夠防呆的產品。郭佩芸體會到:「系統不只是給工程師用的,應該面對各種年齡層、各種程度的使用者。」這門課讓她從「會用工具」進步到「能設計系統」,學會如何讓技術真正服務人群。她有感地說 :「這種成長,遠比學會幾項技術更有價值。」
AI系學生小組在開發老人陪伴聊天機器人的過程中,最讓楊芷璇印象深刻的是,不僅要考慮技術實現,還要設計溫暖自然的對話風格。「這個過程讓我明白,好的AI系統不僅要聰明,更要貼心。」
鍾鎮安則感受到自身在態度與能力上的成長。從過去只會套用模型,到現在能分析問題並構建解決方案,「AI技術不僅是程式與演算法,更是一種問題解決的思維方式。」他體會到活動其實是一場「人與人之間溫柔交流的機會。未來,他希望能延伸這套架構,應用於更多知識檢索與自動化情境,並期待課程能融入更多真實案例,讓學習更貼近實際應用,提升組織演進與臨場反應能力。
**註:開學第二週(本學期截止時間114年9月26日,週五)**,將「自主學習課程申請書」送交「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審查,通過後就能開始實現你的學習計畫。詳細資訊可參考本校自主學習網站:https://tkucfgecc.acad.tku.edu.tw/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