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1/05/28

健康教室
肝炎防治,大家一起來! ?蘇家嫻(本校營養師)

「陳希聖老師因為猛爆性肝炎,生命垂危,正等待換肝救命。」最近這則感傷的新聞讓大家不得不正視肝炎的可怕性。什麼是猛爆性肝炎?它是如何引起的?又和哪種肝炎有關呢?

當肝臟受到病毒、酒精、藥物、化學物質等的傷害,引起細胞的損傷、發炎、壞死的疾病就是肝炎。

台灣地區肝病的主要原因是"肝炎病毒",包括A、B、C、D型肝炎病毒,其中B和C型肝炎病毒是慢性肝炎的主要原因。在台灣的人口之中,約有300萬的人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包括有症狀和沒症狀者),另外還有約40萬人是慢性C型肝炎的患者。每年因慢性肝病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症)而死亡的人約有4,000人,居十大死亡原因的第六位,而其中每年因肝癌死亡的人約有5,000人,佔因癌症死亡者的第一位,由此可知肝病是台灣地區人民生命的一大威脅。猛爆性肝炎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急性肝炎。發病後到二至六週病情突然惡化,引起肝昏迷,最後導致死亡。陳老師的猛爆性肝炎是由B型肝炎所引發,但事實上,任何原因所引起的肝炎都有可能演變成猛爆性肝炎。

預防肝炎首先必須了解病毒肝炎傳染的途徑。A型肝炎的傳染途徑是「經口感染」也叫做「糞口感染」,就是說當吃到或喝到遭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時會感染到A型肝炎。經常碰到的感染源是遭到糞便所污染的水源,因此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如偏遠或山地地區是A型肝炎的流行地區。

B型肝炎則是透過接觸到病人的血液和體液(唾液、精液、陰道分泌物等)時,由皮膚或黏膜的傷口侵入而受感染。所以,像是共用牙刷、咀嚼食物餵小孩等行為會有感染B型肝炎的機會。另外,使用消毒不完全的器具如針頭、注射筒、手術器械、牙科器械做醫療行為時,極有可能被傳染。現在年輕人次文化中所流行的身體穿洞和刺青行為,也都增加B型肝炎傳染的機會。

C型肝炎的主要感染途徑則是經由血液和體液(精液、陰道分泌物)而感染。以往輸血是C型肝炎的主要感染途徑,但自民國八十一年七月起,台灣地區捐血中心的血源都要經過C型肝炎抗體的篩檢後才能使用於輸血,因此發生的機會已甚小,但不必要的輸血還是要儘量避免。D型肝炎的主要傳染途徑有二:嫖妓和靜脈毒癮注射。D型肝炎須有B型肝炎病毒協助才能具有感染性,因此它通常只會感染在急、慢性B型肝炎和帶原者身上。

B型肝炎在台灣地區的傳染情形非常嚴重,就連我國著名的「鐵人」楊傳廣先生也因B型肝炎而造成肝癌、肝硬化。以往四十歲以上的人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已經感染過B型肝炎,且台灣地區成年人約有15~20% (約三百萬人)是帶原者。所幸自從政府開始實施B型肝炎的預防注射後,新生代的帶原率已大幅降低。肝臟健不健康不能只看體格或只憑感覺,因為肝病總是無聲無息悄悄侵害人體,如果不主動檢查是很難發現的,尤其是B型肝炎帶原者或慢性B肝患者,往往因沒有明顯的症狀而忽略早期診治。大部份成年人感染B型肝炎後可完全痊癒而沒有後遺症,不過少數人會變成慢性帶原者或慢性肝炎,進而發展變成肝硬化或肝癌,要知道有沒有肝炎可由抽血檢驗,若發現肝功能不正常時,就應該儘快做進一步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什麼是B型肝炎帶原者呢?當身體的免疫功能低下時、以及新生兒或孩童感染B型肝炎病毒時,若未能在六個月內把病毒自體內排除,以致病毒在病人體內肝臟中繼續製造出來時,就叫做慢性帶原者,簡稱帶原者。這些帶原者的血液中可繼續檢驗出表面抗原。帶原者通常是終生的,有些帶原者毫無病狀,而有的人卻可能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情形發生,這是因為個人肝臟狀態差異相當大所致。B型肝炎帶原者,若其肝功能正常,則6個月需複檢一次,但要是有肝功能異常時,則由醫生決定複檢時間。帶原者一定要有正常而規律的生活,不喝酒、不熬夜,攝取均衡膳食,特別是要定期就醫,因為醫師會依病情給予適當的檢查與治療。此外,絕對不要自己亂服成藥,尤其是成份不明或不可靠的成藥,以避免演變為肝硬化或肝癌。

在台灣每一個人都須要抽血做B型肝炎的檢查,檢驗不會受工作忙碌、飲食不當或感冒所影響。沒有感染過B型肝炎的人,檢查血中沒有肝炎抗體(an-ti-HAV),應考慮接受肝炎疫苗之接種。目前注射疫苗使身體自動產生表面抗體,其濃度在六年之內足以預防感染B型肝炎。但六年之後表面抗體濃度一般會逐漸降低,必要時應再追加一劑疫苗,注射後一個月應再抽血檢驗表面抗體濃度。同時,B型肝炎病人的家屬也應注意定期做檢查,以確定是否感染。

若不幸罹患肝炎,切莫驚慌亂服成藥,以免徒增肝臟負擔。患者可以照常工作,只是要注意不要無故熬夜及工作過度。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應注意要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且不要抽煙、喝酒,更應定期檢查並與醫師保持密切聯繫。最後提醒您的是,國人喜歡進補,生病時又更有理由吃補,但肝炎病人的飲食只要在均衡的飲食中多吃一點高蛋白的食物,少吃油脂的食物就可以,不必特別吃什麼補品。

NO.471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40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4/14 上午 10:15:58
  • 線上人數: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