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驚聲 2001/05/28

詹宏志:文字、思想透過Internet複製的威力,比紙張傳播力量大上幾百倍。

講題:網路傳播的結構與意義

主講:詹宏志(PC home董事長)

時間:五月二十一日晚上七時

地點:驚中正

主辦單位:大傳系學會與新新聞周刊

【記者曾暉雯整理】「Internet發展變化很大,現在擁有的知識,有效時間只有三個月。」素有「趨勢專家」之稱的詹宏志,針對網路議題探討,幽默地說:「我說錯的機會,可能比對的機會大很多。」

根據銘傳大學《銘報》,每年對校內大傳系學生調查,其新聞取得來源順序為:有線電視、報紙、網際網路、無線電視;今年調查結果,網際網路躍升至第二名,可信度只有排名第四名,「雖然Internet在生活上的『滲透性』越來越高,但是提供的新聞質量並不多,讓人信賴的程度嚴重不足。」經過大膽的預測,可知現在年輕人接觸Internet的形態,就是未來社會的狀態;再十年,Internet將會成為生活的一部份,「看報紙可能成為『古典』的行為,努力買一份紙張的行為看起來更危險,可能會衰退。」

電腦剛開始不是用來上網,上網這件事需要一個運算工具,所以臨時徵召PC變成臨時上網工具,「由各式運算設備連結的環境,才是Internet的概念。」未來電信改革中,「打電話只是資訊傳輸的一個形態」,固網也好、GPRS也好,「現在,電話線內有網路線;未來,網路線內有電話線。」

當了二十七年的職業編輯,詹宏志將Internet當成是「新印刷術」,「想法有可能稍縱即逝,文字、思想透過Internet複製的威力,比紙張傳播力量大上幾百倍。」雜誌出版和e-mail同樣是複製的工作,發送e-mail的成本卻近乎零。

提到MP3衝突問題,「在我看來,生產技術向前跨了一步,生意體系卻未改善。」台灣正版CD價格是亞洲區最便宜的,假如營業規模縮小,所有唱片公司都會倒閉,工業結構會有很大的變革,「MP3是技術上的疑慮,唱片公司都要倒,這個事實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明日報》是我第一次做錯的事,有人實況轉播。」關於這個昂貴的教訓,《明日報》原本認為,讀報紙是一種成熟的行為、一項習慣,是知識型態的一種,但卻不完全是知識,「『成熟行為』代表社會有多數人在做這件事,不是接近需求,而是接近一種計量的概念。」詹宏志幽默地說︰「我猜想,如果你試著把報紙戒掉,我相信你會變得更健康、更愉快。」

過去報紙以紙張的形態出現,由於生產工具的限制,報紙是「批發」的概念,而非「零買」,無法依讀者喜好販賣某些版面報紙,「一個新聞的詳細與簡單,由生產者決定,而不是消費者,因為報紙是線性媒介,不是不知道你的需求,而是達不到個人需求。」新聞長短由專業編輯判斷,選擇屬於多數人感興趣的內容,截稿時間又以「日」為單位,無法即時處理新聞,與Internet相差很多。

如果一本內容非常精美的月刊,放在網路上,沒有每日更新,無法引起讀者觀看的興趣,「雜誌看封面來分期數,網頁則看有無即時新聞,因為『網中無歲月』,無法判定時間輪替。」

在出版界,「現在大家都意識到,出版、電信加值服務的行為,是訂做服務的概念。」再結合付費,就成了i-MODE(電子商務),將成為未來趨勢。

NO.471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46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4/14 上午 10:15:58
  • 線上人數: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