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像海洋一樣思考》、作者:花亦芬、出版社:先覺、ISBN:978-986-134-309-9。
導讀/學英文系副教授黃永裕
台大歷史系花亦芬教授於2017年11月出版的《像海洋一樣思考》,乍看書名,立即聯想到美國生態保育作家李奧波(Aldo Leopold)的經典文章「像山一樣思考」。該文探討人與大自然的主從關係,人類為了保護羊群或獵物而撲殺狼群,導致羊群過盛,肆意啃食草木,直到山頭枯朽荒蕪;人類本位的霸權心態(anthropocentricism),任意宰制大自然,以致生態失衡。因此,我們應培養以生態為中心的意識(ecocentricism),從山的角度思考,讓羊群和狼群得到平衡,青山才能長保翠綠。換言之,人與大自然不是「自我/他者」的主從關係,而是「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平等夥伴。
花亦芬的書,呼應上述的思想主軸。她在〈緒論〉直言「寫給台灣」,引述1921年蔣渭水診斷台灣患了「智識營養不良症」,因為「台灣的教育缺乏思考能力的培養,對理性論證、以及世界形勢的評估能力薄弱 」。從幼稚園到正規學校,仍停留在「受洗腦教育」,將課堂變成「順民養成所」, 而非「國民教育應該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從蔣渭水到現在,將近一世紀的時間,花亦芬認為:「走過殖民、走過威權、經過三次政黨輪替,教育,仍是台灣人感到最無奈的痛。」
台灣的教育一直是威權政治的體現,要求學生熟記標準答案,而非「透過好的提問來鼓勵尋求答案」,因而習慣「自我審查」,不擅於「探問/質疑」。例如「台灣主體性」的議題,歷史教科書以中國為核心,視台灣為帝國的邊陲,幾十年來的教育結果,我們的公民不曾質疑這個觀點,更不會以台灣為主體來思考。花亦芬從歷史的角度切入,台灣必須切斷與中國的主從關係,像海洋一樣思考,再從台灣看世界,與世界各國建立互為主體的聯結。
全書分三篇14章節,以印度、瑞典、瑞士、冰島、和其他國家為例,探索歷史的深層意涵,檢討台灣的歷史課綱,反思台灣需要何種國民教育,如何打造小國思維,進而以台灣為起點,成為全球民主人權與自由的重要夥伴。
NO.1084
| 更新時間: 2019/03/24
| 點閱: 1406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