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讀書人導讀 2018/10/01

德國現代心理驚悚小說《包裹》中的「治療」

書名:《包裹》

作者:瑟巴斯提昂 · 費策克(Sebastian Fitzek)

譯者:李博研

出版:商周出版

ISBN:978-986-4772421

導讀/德文系助理教授林郁嫺

德國現代心理驚悚小說《包裹》中的「治療」

根據報導,喜愛閱讀的德國人,對於心理驚悚小說已經上癮不可自拔。為何德國人這樣喜歡驚悚的犯案故事?1830年的德國,調查罪犯的形式從拷問成了審訊,普魯士王國首相俾斯麥下令設置警察機關,讓研究犯罪成為了專門學科,私人偵探也參與警方暗中調查案情。19世紀歐洲實證主義興起,辦案除了找出犯罪過程外,也利用心理分析來探查犯案動機,伴隨著報章雜誌在工業革命中的蓬勃發展,輿論不再把矛頭指向罪行,而是深究其犯案動機。

呼應著精神疾病(妄想症、思覺失調)、心理治療與社會犯案動機,可藉由德國驚悚小說天王瑟巴斯提昂‧費策克(Sebastian Fitzek)的作品來一窺現代人的心理問題。2016年,費策克以《包裹》(Das Paket)獲頒歐洲驚悚文學獎(European Crime Fiction Star Award)。故事的主角,年輕的精神科醫師艾瑪,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上揭發漢堡某精神病院不人道的電擊強制治療法,回到飯店後,離奇的成為了連環強暴殺人案第五名受害者,卻成了案發後唯一的活口,面對兇手的恐懼又再次喚醒了她童年最陰暗的回憶,因為從小面對殘暴的父親,讓她罹患精神妄想症,她常看見躲在衣櫥的幽靈亞瑟,這也成為了她童年的夢靨。強暴案過後,身心受創的艾瑪,再也無法離開家門,但因為飯店堅稱她從未入住,警察質疑她的說詞,親朋好友認為她精神失常,讓身為精神科醫師的艾瑪也開始懷疑自己,直到有天郵差請她代收鄰居的包裹後,她開始猜忌兇手也許就是每日圍繞在身邊的丈夫、閨密、知己、鄰居,這些解不開的邪惡陰謀讓艾瑪親手殺死了自己的丈夫和鄰居。然而在精神病院醒來的艾瑪最後發現,其實這一切都是來協助她治療的忘年之交律師康拉德的病態的行徑,康拉德就是她小時候躲在衣櫥的亞瑟(德文Arthur也是叔本華的名)、連環強暴殺人案的「理髮師」,因為康拉德在艾瑪小時候第一眼見到她就發誓,他要占有她,正如同最後他說:「出於愛,艾瑪。我對妳做的一切都是出於愛。」

費策克被譽為德國的史蒂芬‧金,目前已有9部作品在台灣出版,他善於以受害者角度出發,描述他們身心受折磨的心理因素,他曾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面臨難以解釋的暴行,而我試著在作品中,去瞭解這些暴力,探究其動機和成因。」本書中,費策克以精神病醫師為主角,同時又以讓主角意外的成為病人,說明了只要是人都難逃人性的擺佈,即便是理智的專家,也有可能失去理智,同時也諷刺了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對潛意識定義所賦予的先驗知識,因為即便所有的行為,都可能來自於某個內心深層的慾望,但這些慾望同時也來自於現實的意外,就像艾瑪以為童年的不幸,讓自己遭遇不測時又再度發病(甚至讓人懷疑因為艾瑪童年的精神舊疾,所以讓她產生被強暴的幻想),但其實這些艾瑪所謂的幻想,都透過康拉德在現實生活中一手操控。當我們進入主角心理治療的世界時,我們也同時審判著他們的心理,所有主角描述的夢境,都透過文字成為了真實。費策克的作品不停地體現出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也就是小說中所有的真相,只是透過人類意志所感受的假象,而意志不僅是理智,也包含了人的本能、衝動和慾望。更重要的是,也讓讀者深思,究竟現在的社會是否因為存在太多心理問題,而產生氾濫的心理疾病名詞,還是正因為過多的心理疾病名詞產生,讓社會無法包容身我們所面臨的心理問題。

NO.1073 | 更新時間: 2018/10/01 | 點閱: 2193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8 下午 07:16:49
  • 線上人數: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