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未來學是在大二上學期時,說也好笑,那時原本以為未來學可以預測未來,而且是為了學習投資股票或做一些投機的投資才選擇經濟未來作為核心科目,但接觸後才發覺與想像的完全不同。首先在第一堂課時,老師便直接告訴我們未來學並不同於算命學或占卜學,它無法經由星座或水晶球告訴你哪天哪月會發生什麼事,但它卻可以根據事實資料來提供你未來的方向。當然我後來也沒學到如何投資,但它卻提供了我多方面的思考角度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同時也由於老師鼓勵我們多與其它學系及學院的同學討論與交流,使得我更能由不同領域的角度來看待事情,以及從不同領域的角度思考,當然我也從這些不同的領域中得到許多的資訊。
或許正是有感於可以和不同地區、國家及文化的人交流以及本身對未來學的興趣,在聽聞有機會可以出國到羅馬尼亞參加未來學的會議後,便積極的想要參與,於是便鼓了勇氣報名未來學國際會議的甄選。懷著緊張的心情參加面試,但出乎意料的老師並沒有直接問我們問題,反倒是要我們這些報名的學生分組,然後再共同找一個問題來討論;或許是討論時我表現的很積極,就這樣我過了第一階段的篩選。接下來的篩選也沒有很困難,再經過一項老師安排的聽力測驗以及和幾位未來學的老師共進一個午餐,聊一下家常,順便再為自己做一下自我推薦,最後在作一次筆試,終於我獲得了出國開未來學會議的資格。
這一次機會對我而言意義更是重大,因為這也是我第一次出國。懷著興奮與緊張的心情,在9月4號那天,我出發來到了機場,雖然是第一次出國,但卻並非第一次來到機場,事實上我曾在機場打工過一段時間,所以對機場並不陌生。不管如何這還是我第一次作check-in手續,第一次搭飛機,這些對我還是很新鮮。
對於第一次出國的我而言,老天似乎特別眷顧;像是我第一次搭飛機,學校補助的原本是經濟艙的機票,但在劃位時,我卻坐到了商務艙的位子;另外一方面,坐於我旁邊的乘客小鳳也非常和善,而且給了我不少建議與幫助,這使我更能進入狀況。雖然一路得坐上十六小時的飛機,但一路與她相互談天,故也不無聊,就這樣我們到了荷蘭的機場才分手,各自轉機到目的地去。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卻已互留了地址,約定要再聯絡,另外,我還贈了她一本學校未來學的期刊。
在荷蘭經過了三小時的轉機,終於到了羅馬尼亞,接著再搭由主辦單位所準備的接駁車,一路上邊欣賞路途的風光,一路上邊與一位來自美國洛杉磯的學者安聊天。經過三小時的車程,最後總算到了下褟的飯店及開會的場地。在卸下行李後,我與同行的學姊還來不及著裝,便馬上參加一場迎接我們的雞尾酒會。原本以為是場輕鬆的晚宴,但出乎意料的,幾乎所有的人都穿的相當正式,頓時我與學姊成了強烈的對比,雖然覺得有點尷尬,但也只好裝得神態自若,與其他學者相互寒喧。好不容易自在了起來,但當有學者主動過來問及我是哪所大學的教授時,頓時又尷尬了起來,所幸在我坦承了學生的身分後,他們一點也不在意,反而很佩服淡江在未來學的努力。
在第一天的會議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各個學者此起彼落的質詢聲與各個不同的看法,在每位演講者發表完演說後,他們的意見與異議似乎就停不下來。比方說對於全球化的議題,民主似乎是一股潮流,但怎樣的民主才叫民主?美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民主?新加坡式的民主?……如果全球化帶來新的文化,那舊有的文化是否有權存留下來?有人堅持,但也有人認為無關緊要,畢竟在全球化下,剛開始或許還有人在乎舊文化的存留,但時隔到第二代、第三代甚至到第四代的一輩,大概也沒人會在乎了,也或許那時新舊文化早已融合在一起了。到最後,更有趣的是某些人,更直接了當的問起全球化的價值,以及全球化與未來學的關係,但答案也莫衷一是,其中便有人回答道:「幫助我們思索未來。」
到了下午,在與我們的帶隊老師王宏仁教授一同用完午餐後,便與學姊各自到自己想聽的workshop去。我參加的主題是關於未來學的方法論,裡頭介紹了不少未來學方法與模式,像是Re-gression model、Fan model、Lens model of time、Leaf of goals等等……,但說實在,要在短時間內消化還真不容易,但總歸一個結論,這些方法不外乎都是要客觀及科學,然後所有的預測都要是科學的結果。在下半段的workshop中,我便沒有繼續留下,而轉到學姊所參加的workshop去;正好那時有位學者正探討有關經濟的議題,他藉由比較不同城市的經濟發展,以期來找出一個未來經濟發展的模式,這時我便覺得未來學的方法也真是多元的,有可以是複雜的理論,也有可以是簡單的推敲,當然在作任何的預測前,都要有客觀的數據及資料。
到了第二天的會議,其流程大致與第一天相同,但是在plenary session時,所探討關於未來學預測的議題,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任何對未來做大膽的預測都是危險的,尤其是做了一個abso-lute scenario」,其中一個學者如此說道;另外他也舉了日本為例,他說:「日本政府在過去便曾因貿易,而做了一個absolute scenario的政策方針,所以導致對外貿易的一度失敗」。此外,還有一個學者也因為做了一個類似的大膽預測,所以招致其他人的不以為然與質詢。以上的這些讓我深深覺得,對未來學的研究,除了要小心謹慎外,更要有著思辯的精神吧!在plenary session中的一個break裡,也意外的發生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小插曲:因為在之前的演講裡,我對其中一場關於地方化的議題特別感興趣,所以便趁著break時的空檔,找那位來自日本的學者Hayata請教,而他一看到我,先是一個180度的大鞠躬,然後又很有禮貌的回答我的問題,這些還實在是令我受寵若驚,另外也推翻了我對日本人跋扈的印象。夜晚,主辦單位為我們這些參加者辦了一場晚宴,對我而言,這還真是別開生面;我們在一個類似城堡的餐廳享用著美食,另外還伴隨著現場演奏的音樂及歌舞秀,雖然一天下來的會議有點累人,但到此時也著實舒暢了不少。
會議第三天可說是前兩天會議的總結,但即使是在最後一天,想要在不同的地域及文化背景下,找出一個共識及結論,也實在不容易,也或許根本就找不到一個共識出來。不過也正因為有意見的差異,所以經由會議的討論,我們能更了解對於文化背景的錯誤印象及誤解;或許等到哪天世上的人都能了解與接受不同的文化差異,全球化也才能真正展開吧。最後我很喜歡其中一個學者做的比喻,他說:「未來學像是良藥,它治療我們的未來,也幫助我們得到一個健康的未來。」不過我想因為症狀、體質的不同,所以我們無法要別人也用相同的療法,不過卻可以使之參考。在最後一晚,主辦單位為我們舉辦了一場文化之夜,在充滿異國風味的晚宴後,我們此行的會議也正式的劃上了一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