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1/11/05

參加2001年世界未來學年會心得報告
身處異國 體驗全球化的未來
羅馬尼亞文化之旅 \西語四蔡玉滿

在腦中還存有躺在漁人碼頭的步道上仰望星空,不時瞧見橫越穹蒼的飛機景象的當兒,我就如願地踏上自己多元未來其中之一的羅馬尼亞未來學國際會議之旅,如同一個榮獲金鐘獎殊榮的得獎者一樣,要感謝的人太多了,但綴述又顯得過於冗長,因此在心中深深地致上我最真誠的謝意,謝謝每個使我夢想成真的功臣。對於致力於推廣未來學不遺餘力的教授們,也是令我欽佩的。

這次參加在布拉索夫(Brasov)舉辦的第十七屆國際會議,使得自己的人生格局頓時由之前的小我成了大我,思維從單一的思考方向轉為多向思考。先前在「未來學研究中心」教授的引導下,使自己本身除了對「未來學」有更多的著迷外,也漸次地由對自己未來的憧憬,進而對區域的、全球的未來有了更深一層的企盼及責任感。在社會未來的課程中,了解了要想擁有什麼樣的未來,就需要做人生的規劃;在經濟未來的課程中,知道了很多事件是有某種無形的環節將彼此緊緊地相扣,且是互相或深或淺地影響著;在未來學大師蘇哈爾的課程傳授中,領悟到在現今的大環境中,沒有人是能夠脫離這個全球化的潮流而獨自生活的,針對一個議題的思考方式,也不能僅從一個角度來解剖及探討……在參加了國際會議之後,發覺:在議題的討論中,因著每個人的文化背景、關注焦點、思考模式、身處環境的差異等等,所提出的意見有著極大的差異,因此,面臨「全球化」趨勢的我們,該如何為我們自身的文化做定位、在這股洪流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及如何截取其他文化的優點及修飾自身文化的不良,我想這是大家在面對愈來愈多文化的進入、自己深入別國生活環境漸頻繁的時代中勢必需要思考的問題。

文化所涵蓋的層面遍及我們日常所見所聞,而這次會議的焦點集中在方法論、政治、教育等層面,會議時雖然大家使用的都是英文,但對我而言,卻常有某些聽力及理解的困難,也因而更提醒自己除了在英文上要加強外,在未來學常識及國際時勢的資訊涉獵上,更需要多下點功夫。其中有位澳洲Western Sydney大學的Frances Parker教授的發表令我印象深刻,有別於其他發表者的公式化,她將她與住在澳洲的難民農夫們之間的相處、幫助他們在澳洲的社會中爭取權利,及兩文化背景下彼此衝突並逐漸融洽的經驗做分享,其間可以感受到:處在不同文化臨界點的人所需付出的心血及毅力,也知道未來文化之間相遇的機會必定逐漸增多,且問題的產生層面也會日益擴大。隨著商品行銷策略的全球化,到了異國所能找到唯一熟悉的事物,竟然是──「麥當勞」,販售的食品、消費的方式大同小異,真的是如同與會中某位演講者所提及的:很多事是上上一代的人親身經歷、體驗的,而上一代的人常會掛在嘴邊談論著,而我們這一代的人偶爾會聊聊、詢問一下,我們的下一代呢?他們可能連提也不會提起。我認為或許未來的一代會隨著擁有物質的一致性而變得趨於格式化,能突顯本身獨特的部份,除了智識及思維外,我想沒有其他了。會議中,有來自芬蘭的多位十來歲的青少年,他們在搭了三天的公車之後來到了布拉索夫,相較於搭了近20小時的飛機的我們,除了感佩他們之外,也意識到島國與陸地國的某些不同。

會議中連續四天上午二場的集體會議、下午兩場的分組研討,其中最使大家受益良多、達成共識並互相意見交流的,相信是在分組時僅有十多位與會者,談論著與教育相關的議題,因著對各自研究領域的興趣,再加上分享自己的看法,使得會議進行得快又有意義,因為與會者包括:台灣、菲律賓、德國、瑞典、羅馬尼亞、澳洲等國,更讓我深刻體驗了國際會議的另一個非凡之處: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在同一個時空下,針對一個問題對話並學習,其間也提及了:Who is the future?這個問題,我認為: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是未來的一部份,惟有在對未來宏觀地思索之後,以「希望的未來」為目標有責任地做努力時,未來才是美好的。除了會議外,還有二頓充滿羅馬尼亞風情的晚餐,使我們品嚐到當地的食物、聆聽到一些著名的歌劇現場演唱及羅馬尼亞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Georges Enesco的曲目演出,也享受了他們傳統樂器──tambal(台形的木箱上張滿弦,每個音階都有3~~4根的弦,以棒子輕敲其弦發出樂音,類似中國的揚琴,據說是鋼琴的前身)的音樂饗宴,體驗他們的生活,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面對各種場合的不同態度。

會議結束後,展開為期五天的羅國文化體驗之旅,每到一處便下雨的另類歡迎方式更使我對羅國無法忘懷,在Sibiu的大廣場(Piata Mare)看到著軍裝的隊伍及大批的民眾冒著大雨參與軍歌的節慶典禮,雖沒有歡愉的氣氛,卻可感受到另一種肅穆的氛圍。在車站候車、搭乘火車、向路人問路等,都讓我們感受到當地人對外地人的熱情,或許有些較進步的城市例外,與他們交換食物、撲克牌、繩索遊戲、生活情形的經驗是特別的,那種分享的感覺是可貴的,雖然也因為他們的過於熱心及我們的發音錯誤,使我們下錯了站,但也讓我們更貼近他們的生活:以馬車載運農作物、用大鎌刀除草、以傳統的方式釣魚及捕魚。碰見吉普賽人的乞討雖是預期之外的事,但也讓我們有了不同的感觸。

這次的未來學國際會議,在我人生中啟開了另一扇窗,它拓展了我的視野,同時也了解自己的不足。在以Many cultures,One World:Local Development and Globalization為主題的會議中,更讓自己對於各個文化所散發的獨特性吸引。雖然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每個文化所擔憂的、努力的都不同,也就更因為如此,才讓全球化有了另一面值得大家去探索、對話的部份。

NO.482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18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6 下午 05:25:20
  • 線上人數: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