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讀書人導讀 2017/04/27

一葉知秋的萬曆十五年

導讀/林金源 經濟系副教授

經濟學有一領域叫制度經濟學,它認為影響社會長期經濟表現的首要因素,是該社會各種有形、無形的制度。好制度導致「人盡其才,地盡其利,貨暢其流,物盡其用」。拙劣制度阻礙經濟發展,理應被改革,但它能否被改革,則視改革誘因是否大於改革所需付出的成本。劣制如果盤踞不去,最後改變它的方法可能就是戰爭或革命。

常拿「能否用數字管理」判別一國是否先進的歷史學家黃仁宇,他解讀、分析歷史的角度,與制度經濟學非常接近,因此引起我的注意。

萬曆十五年是無足輕重、毫不起眼的一年。但在這平凡一年中,瑣瑣碎碎的小事,卻預告著大明王朝制度的缺失與僵化。劣制一旦缺少創新、改良的動力,小問題就會累積成無解的大問題,王朝只好步向滅亡。

黃仁宇甚至覺得萬曆十五(1587)年的中國,與鴉片戰爭(1840年)的中國相差無幾。政府面對的問題,諸如財政無法核實、技術不能開展、軍備效能極低等,幾乎一模一樣。由此觀之,西力東漸後註定中國必敗無疑,因為制度問題拖延了253年仍未解決。黃氏說:後人只責備道光帝、李鴻章,不但無補於事,也走不出陰暗的歷史隧道。

我不同意1587-1840年間中國的制度沒有創新、變革之說,因為若真如此,如何解釋長達120年的康雍乾盛世?但黃仁宇對鴉片戰爭後,中國如何從一盤散沙,痛苦蛻變成現代國家的描述,則屬公允之論。

簡言之,直到民國肇造,中國仍未出現可掌控全局的中央政府。國民黨雖結束軍閥混戰,創造了約略可掌控全國的高層機構,但此機構全靠城市經濟維持,該黨仍無法有效指揮農村。繼之而起的共產黨,在農村創造新的低層機構,在高層機構和低層機構間敷設了制度性的聯繫,至此中國才勉強成為能夠管理的現代國家。

黃氏的分析架構很寬廣,具有普世性,名為「大歷史」也算恰當。

NO.1035 | 更新時間: 2018/05/22 | 點閱: 1083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3 下午 06:08:21
  • 線上人數: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