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妍君、秦宛萱、陳品婕、陳照宇採訪整理報導
《淡江時報》63年來記錄了各個時期的重大事件與意義,面對傳播環境改變和媒體趨勢變化的挑戰,淡江時報求新求變,從早期手工剪貼排版,再導入數位科技的應用,成立新聞網站、發行中英文電子報、製作淡江學術圈電子書等,更在淡江i生活App中推播訊息滿足數位閱讀的需求,也讓新聞報導透過不同管道與行動載具傳遞。
民42年手工製版
淡江校園中第一份刊物,創設於民國42年的《英專週報》,陳維綸先生為第一任發行人,創辦人張建邦先生當年任第一任社長,其後曾改名《淡江週報》、《淡江週刊》,直到民國78年改名為《淡江時報》,前《淡江週報》發行人、前成人教育部副主任李德昭說明,「民國78年11月8號的淡江校慶,改變當時週刊的內容及型態,並改名《淡江時報》,成為一份真正屬於淡江人的報紙。」至今已有63年的歷史。
在報禁期間,《淡江時報》也是當時國家相關單位關注的一部份,前《淡江週刊》發行人、前管理學院院長蔡信夫說明,「解除報禁前,週刊有很多情治單位會觀看,所以內容有問題,都會受到關切。在那時同仁們都非常認真、謹慎,現在亦相同,使時報能如期出版,且內容能受外界檢視。」
早年的印刷作業方式,《淡江時報》是以手工的方式拼貼而成,前任時報編輯、未來學所副教授陳瑞貴說明,「當年《淡江週刊》的製作,不像現在使用電腦打字與排版,而是靠著傳統中文打字機,請『打字行』打字回來後,校對再送打字行更正,反覆的動作費工又費時,最後才用剪刀跟糨糊剪貼,所以整個編輯時間很長。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今天的時報編輯更能講究時效,且比以前更加精緻、豐富,也是時報與時俱進的表現。」
《淡江時報》的採訪記者,也從早期新聞研習社的學生參與,擴大到全校學生甄選、廣納各方精英。曾於78年到81年擔任時報記者的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中文系校友蔡金仁,即是透過招考成為《淡江週刊》記者,他說:「早期週刊是以人工排版,在沒有攝影相片的情況下,有專門手繪校內重要主管及新聞事件場景。新聞版面編排,會先用影印版稿件編審,若發生詞句錯誤,則要重新剪貼,確認後再送印。」蔡金仁回憶,當年新聞內容也多聚焦在學校行政、學術單位,「但在歷經時代轉換,時報已能站在客觀、且不同的角度撰稿。當年雙日刊的時期,新聞產出的壓力很重,有時小活動也會變成大事件。」時報當年配合出刊時效性,曾於民國79年2月到8月,嘗試發行「雙日刊」,是2天出1期、一週出刊3期。
民85年全面電腦化
傳播環境巨變 媒體突圍與轉型
自民國43年《台灣新生報》啟用新式出版設備,為臺灣第一份彩色印刷的報紙,而後各大報紛紛發行彩色報刊。民國77年解除報禁後,臺灣報業生態劇變,報紙家數和頁數激增。爾後,民國92年《蘋果日報》創刊,以全彩印刷及低於各報紙的售價搶占市場,增加大眾對報紙的選擇,開拓新興閱報人口,衝擊臺灣報業生態,《蘋果日報》運用以圖片為主的報導模式,增添娛樂性,顛覆傳統報業新聞呈現方式。
順應時代潮流 本報變革與創新
本校於民國83年成立淡江時報委員會,隨著時代快速變遷,電子媒體逐漸成為現代人獲取新知的選擇,《淡江時報》也順應時代潮流,有所創新與變革。先是於民國85年全面電腦化,改為橫式編排、新聞版彩色化,99年更引用Indesign軟體編版,讓版面更加活潑、富變化。
前《淡江時報》發行人、前校長林雲山曾說到,「淡江時報的功能,就是要凝聚淡江人共同的理念,透過時報的報導,串聯淡江的教職員、學生、校友及退休人員,並呈現他們的經驗。」為強化校園活動報導,從校慶活動、畢業典禮等學校重要活動,到一般學術交流、校內聯誼乃至學生社團活動,皆是本報的報導焦點,這一點一滴的訊息傳達,讓校園增添幾許朝氣。
民國86年成立新聞網站,新聞網頁的完成,從356期起可透過網路查詢,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有網路的地方皆可看到淡江時報。89年8月7日正式發行中文電子報,90年9月17日增設英文電子報與英文新聞網站,以服務廣大讀者;更於99年10月23日(800期)起,各版改為全彩,讓版面更加生動活潑,符合讀者閱讀需求。
民102年行動載具閱讀媒介
隨著科技時代的進步,閱讀媒介在近年陸續發展數位化、資訊化,讀者在閱讀紙本的同時,可以拿起手機、平板下載APP,或是掃描QR Code,透過線上閱覽各種新聞和資訊,而《淡江時報》在版面創新、開發閱讀媒介也跟上時代的腳步。
本報在紙本創新中,自896期起,試辦雙報頭封面,經學生記者不定期訪查,學生間回饋意見肯定此舉有創意、增加取閱的意願;此後,在派報作業時,特別在報櫃排放雙報頭呈現。
各版持續精進版面呈現,強化新聞圖像化(infographics)的效果。在求新求變的今日校園,本報為提升學術品質,在報導方向上鼓勵學術風氣,表揚傑出研究成果,同時特別在63週年校慶,整理18位學術人員專訪,並發行「淡江學術圈電子書」。
本報持續增加多元媒體呈現方式,資訊處亦於民國102年協助在「淡江i生活」App中,增列「淡江時報」應用項目,啟用至2016年4月的總使用人次達20,311,800次,顯示師生的閱報習慣逐漸轉變,除了紙本之外,也會從行動裝置中閱讀校園資訊。同時,本報因應不同主題製作電子書、懶人包,例如自102學年度發行「淡江富翁傳奇」電子書,讓新生能夠透過行動裝置迅速認識校園;亦已針對本校與逾200企業產學合作簽約記者會後,配合64週年校慶,於103年11月發行「產學合作電子書」。
在科技持續進步的年代,為讓版面運用更加靈活,本報亦將招生與報頭廣告結合QR Code,讓讀者能透過掃描即可獲得更詳盡的資訊。時報努力開發、合作各種數位閱讀媒介。
民104年多媒閱讀時代
在多媒閱讀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逐漸轉變,紙媒閱讀人數下滑,不僅各家報業均備受挑戰,各大專院校的大學辦報也深受影響,較具代表性的刊物有:
國立臺灣大學製作《臺大校訊》由秘書處負責,每週三出刊、發行量4000份,近期為提供學生實習機會,每個月的第一期刊物交給臺大新研所負責製作專題。文化大學新聞學系學生的實習報刊《文化一周》於民國53年創立,在學年間每週四出刊、發行量4000份,至今仍維持實體報紙。世新大學新聞系的實習報《小世界大文山社區報》於民國54年創立,每週五出刊,曾在101年發行量從5000份減刊至1000份,主要報導大文山地區新聞。
此外,世新大學亦發行《台灣立報》,以教育、弱勢族群、社會運動、環境議題的報導為主要內容;台灣立報社也出版以青年文化為主的週刊《破報》和東南亞語報紙的月刊《四方報》。其中,創刊達9年半的《四方報》將於4月底停刊,未來轉型為社會企業。由銘傳大學發行《銘傳一週》於民國74年創立,105年1月4日後走向網路發行。由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的實習報刊《大學報》,於創刊於1993年,每週五發行,自101年9月紙本停刊,改採網路發行。
《淡江時報》瀏覽趨勢分析
在數位時代下,新的媒體載具不斷產生,淡江時報因應時代趨勢,採用「一次採編,多元使用」,開發網站、電子報、英文電子報、淡江時報APP、電子書、懶人包、QR Code等,不僅提供更豐富、多元的內容,也讓讀者能選擇最方便的方式閱讀。自933期起,因應數位媒體趨勢,且實體報版面有限,在三版新增「網路看更大條」,此後網路中的新聞訊息量更多、篇幅更大。截至目前,淡江時報網站瀏覽人數逾40,947,566次,從各期新聞總點閱情形來看,每期電子報平均開啟數為3251.3次、每期網站新聞中平均總點閱數為7983.6次。民國104年,淡江時報中、英文電子報改版,各發行20萬人次。
為增加本校訊息在校外曝光機會與行銷淡江,積極與校外媒體合作、推播校園訊息,陸續與4家外媒簽約合作。103學年度的校外平面媒體引用63則,校外電子媒體引用159則,提供校內外單位新聞照965張;104學年度上學期的校外平面媒體引用97則,校外電子媒體引用103則。而統計至今年3月,建置影像資料庫逾58,333筆,數量持續增加,盼提升本校網頁的能見度。
另外,本報除放置校內各大樓報櫃供師生免費取閱外,並以最快速度發派至臺北及淡水校園各教學行政單位。本報亦重視與家長的溝通聯繫,除於新生入學時寄發新生特刊,介紹本校現況外,並鼓勵家長及校友訂閱,以期了解學校治學方針。此外透過多媒體載具的使用與各大媒體的引用,與家長、校友的踴躍訂閱,使淡江時報走進每一個淡江人的生活。
在本報因應傳媒環境劇變下,編輯知能也隨著專業需求而提升,時刻保持學習新技能的準備。曾於102學年度下學期擔任編輯的大傳系校友梁琮閔說,「當時回來支援雖然有些倉促,但在社長與其他編輯的協助下,逐漸進入狀況。那次經驗有別於學生記者,不僅快速學會了使用編輯軟體,也讓我跳脫當年學生記者的思維,試著以編輯的角度處理新聞。」
曾協助編輯的前時報記者、現為世新大學傳管所碩生陳思嘉說,「當年除了擔任學生記者,同時也協助新進編輯進行編版工作,過程雖然感到些許辛苦,但藉此經驗也學會使用編輯軟體,同時也是時報讓我產生想從事報業的
契機,並選擇繼續攻讀研究所。」
民105年數位匯流時代
時至今日,數位匯流改變了新聞產製、呈現及傳播方式,文字即使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效果,但圖像化資訊和多媒體訊息趣味度遠高於傳統媒體訊息,不僅讓讀者在短時間內接收更多訊息,互動方式更使得訊息接收者從被動轉變為主動。
為因應這個趨勢,本報持續善用數位平臺、創新及調整網站,製作吸睛的資訊圖表(infographics),讓學術專題、卓越校友專訪等豐富內容更貼近校園教學與研究環境之外,也符合手機、平板及智慧穿戴裝置等數位化載具觀看新聞內容的需求。本報亦積極邁向數位匯流時代,將於23日(週六)發行1000期特刊、改版行動載具介面,發展校園新聞雲,增設「學生大代誌」App,盼在全臺少有的大學報中,持續發揚淡江文化精神。
展望
淡江時報為聯繫與溝通全體淡江人,持續經營校園刊物,更肩負起培育人才的使命。每個學期中的週二中午是記者們採訪會報的時間,藉由一週一次的會報,報告當週採訪路線、相互流通訊息與協調工作,並時常藉此時間,檢討上期新聞報導得失,及心得上的交換。
每年寒、暑假期間舉辦研習會,邀請業界知名長才來校傳授專業,例如聯合晚報副總編輯何振忠、知名紀錄片導演李惠仁,為學生記者們充電。從新聞寫作、採訪經驗談到專題企劃、人物專訪、攝影等課程,提升記者們的採訪與寫作能力,也就是時報品質的提升。
本報持續辦理校內單位「社團學習與實作課程」活動參與及活動執行認證,透過實習認證學分,讓學生記者在全面匯流的時代中,學習訊息產製的專業,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了解自己作為訊息接收者與傳播者的變化,更能進一步體驗數位媒體的力量,截至103學年度已有8人完成認證。
下期將報導在新聞幕後辛勤耕耘的採編工作人員,在淡江時報的學習與成長,並邀請前任編輯、線上記者們暢談採訪編輯經驗,以及來自全校的祝福和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