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聊天室 2016/01/03

【淡江學術圈】吳明勇 重建臺灣林學歷史 鑽研臺灣林業史

研究緣起

「臺灣有近70%是山林,於日治時期起才有踏查研究、系統化砍伐的活動,而學界第一篇與山林史相關研究論文,於2000年後才出現!」本校歷史學系副教授吳明勇專攻臺灣林業史,樂於面對挑戰的他,選擇一頭栽進這項罕有學者研究的史學領域。

吳明勇首先說明,原先他鑽研臺灣軍事史學,但因史料難以取得、大多嚴密保管於國防系統,加上臺灣正值解嚴時期,史學研究漸漸脫離政治的干擾,讓臺灣史學研究領域隨之擴大,逐漸拓展到各面向的領域。那個時候,山林史、林業史是較少人觸及的,許多相關研究者也多屬於植物學系、森林學系學者,少有歷史學者專攻此領域。在當時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吳文星教授的鼓勵下,毅然決然投入研究,從一開始的摸索,到後來找出專攻方向,耕耘於林學試驗、臺灣山林知識上的歷史頗有心得,便持續到現在。

研究領域

吳明勇自2000年起投入臺灣林業史研究,目前為臺灣僅有專攻林業史研究學者,尤其專精於日治時期的林業試驗與伐木制度,研究的素材多來自日治時期相關機構流傳下來的紀錄。

他說明,臺灣是一個山林面積占70%的島國、具有豐沛的森林資源,在日治時期才開始被現代化國家所統治。日本政府為利用臺灣的自然資源,對島內的山林付出財力、人力與時間,是臺灣島上第一個做全面性調查的政權,並以近代科學、準確的知識來制定合理政策、用先進學術方式統計與調查臺灣山林。

吳明勇的研究,包括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對於臺灣山林的砍伐開採、林學試驗、森林教育的歷史、林業政策等。他認為:「我眼中的森林,有一種神秘與隱晦的氛圍。即使殖民者權力再大也必須正視大自然、親自去踏查。」

他分析,臺灣山林孕育出很多天然資源,這些資源對統治者而言可帶來財富,在這邏輯之下開始進行山林探查的活動。當時政府林業機構的研究成果,成就現今研究臺灣山林史的第一手史料,吳明勇用「山林的知識化」來形容日治時期對待山林的方式。

研究歷程與甘苦談

談起研究歷程,吳明勇表示:「其中遇到的最大困難,無非是研究領域從社會文化,跨足到自然資源。」在學術研究上,他面對兩個不同的領域:專業的史學研究與陌生的自然資源。因此,他從了解森林樹木開始一步步前進,到後來透過史料區分出森林教育、森林保安、林業試驗等林業研究,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研究視野。

他說明,日治時期的臺灣林業相關研究資料大多都來自官方圖書館,如:國家圖書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大學圖書館與林業試驗所圖書館等。當時日本的森林學家、林業機構為臺灣留下了山林現場的第一手資料與初步研究分析,吳明勇便是蒐集這些資料並加以分類進行更深入而詳盡的研究。

他曾針對日本學者金平亮三、田代安定、永山規矩雄對於當時所做的研究,了解近代臺灣林業學術、行道樹理論、民間木材利用的紀錄、並進行分析撰寫論文。他形容,分析史料後,透過統計數據、涵蓋地域,便能漸漸描繪出伐木的過程,那技師、工人與樹木共舞的輪廓彷彿躍於眼前。

除了書面資料上的研究,吳明勇更曾實地踏查,循著史料上的途徑至新北烏來、屏東滿州等地的開墾遺跡,更進一步探究山林開墾的情形與風貌。在研究中,吳明勇窺見日本政府除了森林踏查、砍伐木材之外,更教育民眾文明知識,如:養成民眾要用愛護植物的思維去面對花草樹木、訂定「愛林日」來教化民眾、在林業歷史中有針對「行道樹」的統計研究。他認為,以上的種種作為,代表政府重視自然生態與美感,如:日治時期政府啟蒙「人與山林的關係」的思維,在群眾之中形塑出另一層的民生文化。

他發現不同當政者對於山林的態度也不一樣。日本政府於1912年至1945年間,3大林場共砍伐2萬公頃的森林;國民政府卻於1964年後,10年間密集砍伐林木,每1年就砍伐1萬公頃的森林!他感慨地說:「經歷600萬年孕育的臺灣山林,在幾十年內大量消失,從史料中更看見『統治者的慾望』。」

綜觀吳明勇的研究歷程,包括林業學研究沿革、植樹制度、愛林思想、行道樹理論、臺灣林業史趨勢與現況研究、歷代林業試驗單位分析、阿里山作業所歷史考察等,成果多元且斐然。他認為,這一路上研究辛苦之處有兩層,首先是匯集來的史料都是日文,得需要有語文基礎,才能加以翻譯成能運用之資料;得到資料後,又需要科學領域知識來進一步了解詞彙的意義進行分析。他強調,「對於學術研究的關鍵無他,就是要耐心地對待史料。」

研究成果

投入「臺灣林業史」研究10餘年至今,吳明勇說明,歷史學家的研究,在於為史料揭開神秘面紗。他進行林業史研究之後,發現山林、樹木的歷史,不只是侷限於森林中,也結合現代城市的建設、公民教育、生活習慣等,隨著時代轉變,民眾與植物的相處方式也有了轉變。

吳明勇曾受邀至林業試驗所帶領「臺灣林業史」系列講座,其中包括臺灣島史、臺灣山林變遷史、臺灣樹木書寫及其林學思想、山林行蹤與植物調查、近代臺灣植樹制度與愛林思想的建立等課程。他認為,這是政府單位中對於林業研究具有實踐性的單位,能將自己所學與從業人員分享是很不錯的。另外,他將在淡水社區大學開設「臺灣山林遊誌」課程,將山林研究成果推廣出去。

因對於臺灣林業史的豐富研究成果,吳明勇曾獲中興大學森林系之邀約,擔任其研究所論文口試委員,也曾以林業史學者的身分參與森林學領域之學術活動,如阿里山林業一百年紀念研討會等。一位人文類學者,能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術活動邀約,這無異是對於研究成果的肯定。吳明勇更把握每次跨領域交流的機會,激盪出學術研究的新火花。

未來展望

對於未來展望,吳明勇計畫投入「伐木制度」的歷史研究。他說明,這項主題涉及不同時代的環境、歷史與文化,是一項複雜且困難的研究領域;吳明勇說:「待各項研究有成果後,希望以專書的方式出版,讓更多人認識臺灣的森林、林業開發的歷程。希望將我的研究成果以傳遞知識方式回饋社會,相信這皆是每位學術人員的夢想。」

臺灣林業史研究履歷簡述 吳明勇

我進入臺灣林業史研究、浸淫山林史料,已有10幾年光陰,臺灣是一個山林占全島面積70%的島國,因此,對於山林研究總是存在一份醇厚的真切情感。在歷史資料中,我看到近代政府對於自然資源開發的態度、民眾對於山林樹木的對待關係,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變遷著,史料裡乍看之下是數據、地域的紀錄,但加以解析後會發現這跟當代的產業、文化、環境都有相當程度的歷史關聯,例如在山林中,林木的砍伐事業、整編與利用,皆會影響氣候、水文,與水土情況的變動與構造,這是在研究中值得關注的地方,也是歷史研究的奧妙,而在林業史學家的眼中,不同的統治者對待山林的態度不盡相同,卻都影響著土地的歷史與人民的生活。

以一個熟悉臺灣山林的史學專家來看,我認為,近年大眾藉由觀光旅遊親近山林是不錯的休閒,但在觀光化的驅使下,有些政策與業者將平地的美感移植到山林中,反而讓山林失去原有的特色,這很可惜,因為山林的絕美與絕險是並存的,山林應保持一定程度的原始面貌,才能展現其奧妙的一面。不同的山林各有獨特的風貌,不應過度開墾,或執著栽種同類植物讓美感呆滯化,這是人類與山林拉近距離時,應自省檢討的地方。

乍看之下,林業研究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如我們所熟悉的「臺北植物園」,正是臺灣近代林業試驗的起源地,建於1896年,初稱苗圃。其後苗圃改稱為臺灣總督府林業試驗場、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臺灣總督府林業試驗所,步步變遷,戰後存續,即為今日的林業試驗所,是臺灣近代林業研究的學術重鎮,亦是總綰臺灣近代林學知識的建立、散播與與林業利用知識之所在。在1921年,「臺北植物園」的名稱正式出現後,更進一步提供大眾的植物教育與遊憩空間,其功能沿用至今,是民眾進行植物與林業相關知性旅遊的「大自然教室」。這代表了臺灣人的生活與樹木、山林關係密切,也不排斥從中學習更多知識,這些促使我樂於將所學分享給大眾,讓大家更能認識臺灣山林文化。

回顧我的學術研究足跡,有兩位人物別具意義,一位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的吳文星教授,他是我的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在這位權威學者的帶領下,奠定我在學術研究向前邁進的基礎;另一位則是日本時代林學家金平亮三,金平博士自1909年來臺,1928年返回日本,是中央研究所林業部首任部長,也是日治時期第一位在臺研究臺灣樹木,獲得東京帝國大學林學博士學位的學者,他的學術與地位深刻影響了臺灣近代林業學術之發展,我尊譽他是「殖民地林學的舵手」。金平博士勤思紮實的學術履歷與著述不輟的豐厚成果,為我們這些後繼的學界後輩,留下令人敬重的風範。

林學與林政,是臺灣近代林業史的兩個軸心,我近年的研究階段,已初步重建了臺灣近代林學研究的歷史過程,接下來的研究,我的興趣在於近代伐木制度與伐木事業的歷史考察,重心放在此一「林政」相關領域,雖然史料錯綜複雜,但希望能早日出版學術專書,進一步拓深臺灣林業史的研究基礎。

研究聚焦

吳明勇研究著作目錄

˙2013,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林業試驗場史料蒐集(1896-1921)

˙2012,殖民地林學的舵手-金平亮三與近代臺灣林業學術的發展,臺灣學研究 13,頁65-92,

˙2011,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阿里山作業所建立之歷史考察(1910~1915)-以官制、分課規程與人事結構為中心,人文研究期刊 9,頁81-134,

˙2011淡水史料文獻蒐集

˙2009,從植物園到愛林日:近代臺灣植樹制度與愛林思想之建立,臺灣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殖民與近代化論文集,頁215-238,

˙2009,殖民與殖林: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的研究事業 (1921~1939),臺灣文獻=Taiwan Wen Hsien 60(2),頁45-90,

˙2009,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之成立及其人事結構分析(1921~1939),師大臺灣史學報 2,頁73-113,

˙2008,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林業試驗場之建立-以人事結構及研究事業為中心,臺灣學研究 6,頁27-52,

˙2008,田代安定與近代臺灣行道樹理論之建立,淡江史學 19,頁275-289,

˙2008,近代臺灣林學實驗起源地臺北「苗圃」之建立與經營,臺北文獻直字 164,頁49-107,

更多學術研究內容,請見本 校教師歷程系統,以「吳明勇」 查詢。 (網址:教師歷程系統http://teacher.tku.edu.tw/)

NO.989 | 更新時間: 2016/01/03 | 點閱: 273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 上午 12:22:06
  • 線上人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