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育瑄專訪】當你來到台北市立美術館,看見高更的畫作,拿起材料參與創作課程,還能聞到花博的花香,會發現藝術不再只是透過視覺傳播,是藉由所有的感官,發現藝術無所不在。這是本校前建築系系主任,借調擔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吳光庭的理想,正如他所說,「賞析藝術不需要門檻,因為藝術就在生活中!」在他眼裡,整個城市都是他的美術館!
提到當初選擇念建築,他笑說在當時資訊不發達的年代,高中念甲組的他,其實對大學並沒有太多的想法,只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踏進建築領域,但沒想到這一栽,做出了興趣和視野。一路累積出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ARCH雅砌雜誌》總編輯等經歷,不僅參與過臺北、高雄、宜蘭、新竹等地之都市設計與規劃,更在擔任《ARCH雅砌雜誌》主編時,因關注台灣公共議題,榮獲行政院新聞局80年度頒發的「雜誌報導」金鼎獎。他說,《ARCH雅砌雜誌》是台灣第一次以公共議題為主題,跨領域結合以人文藝術、科學、景觀等全面性架構觀察建築與生活環境,得獎是項肯定,也是社會發展轉向民生與公共環境的一大轉折,讓他看見90年代台灣的發展,也為臺灣社會種下藝術生活的種子。
對吳光庭來說,教授與館長身分大不相同,面對的對象從學生變成市民,承擔在他肩上的是更重的公共責任,但在他心中,那份社會使命卻不曾改變。他說,美術館被賦予社會功能,他全力推動社會教育,培養廣泛的藝術人口,讓更多人走進美術館,「美術館的目標,是提高藝術所帶來的邊際效益,讓城市生活結合藝術品味,向上帶動市民水平。」作為館長的吳光庭是這樣的理念,身為教授的他,同樣以公共發展目標為使命,「其實教導學生也一樣,你教他蓋房子是技術,但更重要的是帶給他公共安全與城市發展的觀念,讓建築不只是建築,而是提昇環境與人互動的重要環節。」正如他說的,「我時常告誡學生你的手不是工具,是為了讓社會進步才有你這雙手。」無論是館長的公職,還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師,吳光庭都以「更好的城市」為理想,帶領美術館讓市民及學生走向饒富藝術的美好生活。
吳光庭是第一位以建築背景擔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建築人」是否能管理藝術、代表藝術?面臨這些問題他的回覆是:「藝術的定義是廣泛的,不只是『畫』,在新發展的當代藝術中,藝術是沒有形狀的。」正因為他建築的專業背景,讓他看見跨領域、多元賞析的時代正在來臨,「我們透過視覺、聽覺、甚至觸覺都能感受藝術。」他指出,因為美學感受的介面越來越多,慢慢從視覺欣賞提升到身體感官情境的境界,而要真正達到身體與藝術的互動,就不得不重視欣賞者與空間的關係,因為身體的感官仰賴空間,而空間正是建築所形塑出的架構。吳光庭以他的專業與職務理念,讓藝術跳脫框架,賦予全新的面貌說:「因此不只是藝術作品,我們透過展品與建築的協調性,創造更大的美學環境。」
建築與美術的火花在吳光庭眼中交織出一道光,他認為建築是種life style,它牽涉的不只是建築本身,一張椅子、一道燈光、一種氛圍都能夠與建築息息相關,「人」與建築間的關係更是,吳光庭要讓藝術教育不只在館內,更擴大到館外,讓建築物不僅是「收藏」藝術的地方,而是融為藝術的一體,讓建築與環境都能展現出動人的吸引力。
除了建築美學與環境的關係外,吳光庭也深知現在的當代年輕藝術家多為學校學生,因此台北美術獎期待透過比賽,鼓勵年輕藝術家發揮創作潛能,透過小型個展實現與民眾互動的機會,從而培養藝術欣賞人口,讓欣賞藝術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吳光庭觀察,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位在紐約市的曼哈頓中城的博物館),一年只有17個展,且展期甚至有長達半年左右。他期望藉由精緻化展覽數,延長展期,拉近作品與民眾之間的關係,讓民眾享受更優質的展覽。他一心朝向北美館未來展覽規劃更完整、內容更精緻的方向發展。改善目前展期約維持2至3個月就結束的倉卒感,讓民眾身在藝術中!
對吳光庭而言,館長職務是他建築與管理的實務體驗,而他心目中,美術館不只是一個教育機構,而是一項與美學的互動,是種生活態度,「藝術和城市發展、文化意向的結合,以及社會教育的發揚,將是我在這裡的目的。」吳光庭用創造建築的雙手,描繪出藝術美學的藍圖,將讓整個城市更美麗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