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聽到因為憂鬱、躁鬱症自殺的消息,心裡就好沉重。
也許因為它是現代文明病,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不經意就陷入它撒下的大網,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力去預防,或是復元。朋友的關懷與鼓勵可以成為支持動力,即使是一塊漂流的浮木;但若自己不願意去抓住,就只能臣服於它,不斷向下沉淪,跌入憂鬱意識羅織的世界裡。
尤其一些值得閱讀的人,他們走了,是的,他們因此走了。因憂鬱症想自殺的人,在行動的前一刻是平靜的,他們不會有太多喧嘩,不會事先昭告天下,決定好人生盡頭的時間點後,以他們選擇的方式告別。平靜的背後,留下世人一陣唏噓。
影壇哥哥張國榮如此,文壇才子黃國峻、袁哲生亦是如此。張國榮的殞落剛滿一年,黃國峻的離開再過兩個月屆滿一年,袁哲生現也追隨他們的腳步而去。一位作家說,袁哲生的「倪亞達」系列給讀者太多正面的想法與積極的勇氣,叫人怎能相信作者自己會用這種抗議、失望的手法結束無價生命。
親友看到遺書感覺很痛,可幸的是還留下一封遺書。同樣是心受到撕裂,閱讀生前遺書和面對死亡結果還是有著些許差異,從遺書中可以了解一個人臨終或自殺前的囑咐、動機、情志、想望,哪怕只有一句話,懂得的人究竟是懂得。袁哲生的妻子或許就是這樣的心情。
2004年四月六日,袁哲生被發現在汐止辦公室後的山上自殺身亡,得年三十八。消息一傳出,許多向他致敬的聲音紛紛湧入他的留言板,報紙副刊也登出同為作家、編輯工作的友人所寫的悼念文,以文字向他送別,也許是他們認為最合適的方式。一位紐約大學電影系的學生說道:「如果你認識他,卻一直忘了付出關心的話,請將愧疚感轉化為對其他文學家、藝術家的付出。而如果你不認識他、或鮮少注意他、或連聽都沒聽過他的名字,卻在此時,因為『死了一個作家』無限感慨,於是擠進去留下了悼念,恐怕也是多餘。」
看到這裡,不禁有些羞愧。我也是之前沒有多加注意這樣一個作家,心的連結稍嫌薄弱,在自殺的消息傳出後,才去翻閱、了解這個人,卻發現一股無以名狀的情緒在心中反覆起伏。我不認為在此多一份悼念,會讓袁哲生不開心,反而因人生與作品多被一個讀者注意而感到欣慰。但這段話的確也點醒我們,將愧疚感轉化為對其他文學家、藝術家的付出,是在悼念之外,我們所能做到對他與這個領域最直接的關懷。
1966年出生的袁哲生,畢業於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1994年獲文學獎而步入文壇,著有小說集《靜止在樹上的羊》、《寂寞遊戲》、《秀才的手錶》、《倪亞達臉紅了》、《倪亞達黑白切》、《倪亞達fun暑假》、《猴子》、《羅漢池》等。作家袁瓊瓊受邀前往淡江「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讀書會時,曾肯定他日後的成就必不亞於張大春、王文興。他一向給人開朗幽默的印象,面對作品叫好不叫座的景況頗能自嘲。那位電影系學生又說道:「袁哲生的死,不會是因為少了一個人和他說話而來的。他是因為好多年、好多年以來,少了好多人好多人和他說話,而造成的。而所謂的說話,並不是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應酬、聊天打屁,而是跟他的那一顆心說話吧。」
他的才情為許多人所讚賞,也成為許多人心中景仰敬佩的對象。他選擇在這個時間點遠遠拋下眾人的目光離去,在躁鬱背後的靈魂,也許不覺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