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淡江走過四十五年又九個月的陳愛美,在真理街歲月中,就已經進入當時的英專任職。今年已六十九歲的陳愛美已經退休,是位活潑可愛的阿媽級人物,對於將近半世紀前的陳年舊事,仍記憶猶新。聽著愛美阿媽如數家珍的細訴當年,彷彿隨著阿媽的回憶,又回到了那個既艱辛卻又充滿暖暖人情的時代。
民國四十二年,高中畢業後的陳愛美,到當時的英專擔任出納組助理,可說是淡江至今最資深職員。當時,陳愛美的父親陳清忠先生,是淡江中學女生部(後來與淡江中學男生部合併,現為純德幼稚園)的校長。愛美阿媽說,那時候光復不久,許多中學漸漸成立,但學生不多,當時淡江中學校舍很空,於是便透過陳清忠先生的穿針引線,將部分校舍借與初創時的英專,當作教室、圖書館、宿舍以及辦公室。
因此,在真理街的歲月中,愛美阿媽與其他行政人員全在一間磚造的平房中辦公。根據愛美阿媽的回憶,在那段時間全校職員大概只有一、二十個,包括教務處、總務處、還有出納組、訓導處、課外活動組,以及會計室、公關室全都在同間房內工作,每個單位差不多都只有二、三位職員。愛美阿媽笑著說,那時大家感情可好極了,隔壁桌就是教務處,再過去一點的辦公桌則是總務處所在,同事們成天就在磚頭平房內跑來跑去,日日朝夕相處,人情味十分濃厚。
愛美阿媽說,現今淡江所在地當時還是片荒地,沒有蓋房子,還記得第一年的校慶活動,所有的教職人員一起在荒地上幫忙掘土、種樹呢!而當孕育淡江無數學子的第一間宮燈式建築蓋好後,阿媽和她的同事們便搬離真理街,開始在宮燈教室上班。
推廣教育中心盧慶塘主任,曾經為文憶起當時那間樓上充當宿舍兼圖書館,樓下隔成兩間教室的木製樓房,仍十分難忘。這棟二層樓的木屋,只要有人在樓上走動,樓板總吱吱作響,樓下則會見到灰塵從天花板上紛紛掉落。但在物質匱乏的五十年代,大家早已習以為常,雖然學校設備仍然簡陋,但是師生感情融洽,充滿了人情味。
在化學系任職技士,於四年前退休的鄭宗墉先生,也是真理街時代英專的學生。鄭宗墉與陳愛美同年,和愛美阿媽一樣,鄭宗墉還清楚記得當年景況。鄭宗墉阿公是土生土地淡水人,在英專求學時,每天早上從水源國小附近(現位於北新路)行走一小時多的石子路到真理街上課。宗墉阿公還記得在那棟兩層樓房中的教室上課時,都會聽到白蟻蛀蝕著木頭的聲音,以及每當樓上有人經過,就吱嘎作響的樓板。阿公說,那時男老師多半是從大陸來台的單身漢,就住教室樓上一間間的單人校舍中,樓上還有間小小圖書館,收藏著幾百本英文書籍。
就跟鄭宗墉一樣,在幾年前退休的楊韞誼,與在真理街求學時的同班同學至今仍保持聯絡,那時雖然人數較少但感情很好,數十年的友情,並沒有因為時間的距離而沖淡,反而日益甘醇。六十多歲的楊韞誼表示,即使已經不太記得當年景況,但仍然會懷念著與老師、同學相處融洽的時光。
愛美阿媽當時雖然擔任職員,較不常到那棟充當教室與圖書館的二層樓房去,不過,對於在英專時期,老師與學生之間融洽的情感,印象十分深刻。阿媽說,時代真的不同了,那時學生雖只有三、四十個,素質都很好,在路上見到老師每個會親熱鞠躬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