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南安報導
本校於四月二十九日舉辦校友大學校長會議,邀請九位曾畢業或任教於本校,且在國內、外擔任大專院校校長的學者,就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展開精闢的討論,這一群高等教育的推手,如何看待今日的大學教育,如何解決大學所面臨的危機,正是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指標。
沒有特色的大學將面臨合併命運
本校創辦人張建邦博士,根據教育部高教司最新的資料指出,目前所有的大學專科一共有一百九十七所,預計明年將突破二百所。將來教育的走向完全是網路的時代,是虛擬的時代,美國針對網路時代對教育方式的改變作了一些研究,而最新的資料提到,美國在公元2025年時,遠距教學與網路授課即將取代現有的教育方式,傳統大學已經落伍,有一半的大學將面臨合併或關掉的危機。
他舉了一個例子,他於1972年至美國參加一個大學校長會議,在會後與其他大學校長閒聊美國大學招生情形,恰好有位校長說道:「我每到一家旅館住宿時,就會去張貼招生海報,希望藉此方式吸引學生來就讀。」張建邦回答:「台灣有聯招制度,根本沒有招生的問題,學生擠破頭要進大學啊!」多位美國校長一齊點頭說:「有聯招真好啊,何必自己招生呢?」
現在問題到台灣頭上了,學校要如何讓學生願意來就讀,是每間大專院校的重要課題。他認為未來學校要發展自己的校園文化,自己的特色,未來人格教育與道德教育,將是學校保握學生的辦法。沒有特色的學校,勢必難以生存,只有面臨被合併或關閉的命運。
未來大學教學較不重視品牌的「優劣」,反而比較強調品牌的「特色」。也就是某個學校所栽培出來的學生,在專業上具有相當的肯定,或是校友具備何種人格特色或氣質。
創造特色是發展方向
南華大學校長陳淼勝於會議中指出,該大學設有生死學研究所,而明年將成立生死管理系,陳淼勝說:「除了發表一般生死學論文之外,更要把這門學問應用在商業化,打算成立生死信託,讓生者能夠料理自己的後事。」如果當生死信託商業化之後,只要生者將要舉辦的儀式,要花用的經費等項目輸入電腦,等到時間到了,馬上照著生前合約實施,絕無遺憾。陳校長還表示,這個新興行業最佳的市場,就是各縣市政府所舉辦的老人大學,讓縣市政府協助老人們簽下生前契約,有個保障,還可像保險業一般,分為幾種優惠方案來挑選,這絕對是值得發展的方向。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必然趨勢
教育部認為推展國際化教育,是現今國立大學的第一要務,而淡江的國際化頗有盛名,張紘炬校長表示,四年前圖書館落成的時候,淡大邀請四十一所姊妹校的校長與副校長,到學校來參加落成典禮,一共來了九十八位國際知名學者,教育部長特別設宴招待各國嘉賓。教育部非常驚訝,淡江怎可能邀請到如此多的大學校長,當時的教育部次長楊國賜曾表示:「淡江大學這一項成功很不得了,未來一定要讓國立大學能夠推動國際化。」而月前張校長至歐洲各國姊妹校拜訪,受到許多大學的歡迎,校長說:「如果洽談順利的話,預計今年校慶當天將有十多個學校來簽訂姊妹校,這一項也是淡江在國內國際化取得領先的指標。」
美國阿姆斯壯大學校長黃天中表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波不可阻擋的趨勢,尤其是電腦科技發達,資訊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的現在,如果高等教育還墨守成規,必然不能培養具世界觀的下一代。他舉一個例子:在日本有個大學,以招收全世界五百大企業家的第二代為宗旨,讓來自世界各國的未來精英,一起來作同學,四年的朝夕相處,慢慢喜歡上日本這個國家,教育不只是訓練本國學生,而是教他們怎麼在世界村交到朋友。
屏東師範學院前校長何福田表示,該學校開闢了海外僑校師資培訓的管道,培育東南亞國家如緬甸、泰國、菲律賓、印尼、汶萊、馬來西亞等國之中文學校師資。他說:「所以我一到泰國、緬甸的中文學校,每個學校都很喜歡我,他們還封我為緬甸永遠的校長,因為他們的師資都是近三四年來,由屏師幫忙培訓的。」這個實例,看得出屏師對國際化獨特的見解與作風。
「大學是多國籍企業,如何運用國際教育資源來彌補國內教育資源之不足?」文化大學校長林彩梅以此作為國際化的信條,她說:「一個大學要思考的方向,包括課程的改變必須了解國際的發展,然後來培育學生,提供產業所需之人才,才能提昇國家競爭力。」
人文與科技必須互相調適
本校前校長趙榮耀,在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時,看到「教育改革」的盲點與危機,其中,隨著教育法制的鬆綁、升學管道的打通,行政重整及教育範圍延伸,均環繞在以「智育」的改革為主體。而教育在面對未來科技和機會快速變遷的挑戰,應重視人文素養的培育,使敏銳的思考、問題解決、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才足以應付個人在工商專業領域的應用。
和春技術學院校長王朝茂,對於人文的發展抱持著肯定的態度,他認為儒家思想是發展人文思想全人教育的圭臬,因為儒家思想所倡導的道德教育、有教無類、人格教育都是現代教育的趨勢。王朝茂說起他的教育理念:「專業能力讓你發財,人文能力讓你發達」為人文與科技的融合,作了一個最佳註解,他也相信科技同人文一般,始終來自於人性。
而中國儒家學說從近世紀之後,漸漸受到西方學者的重視,原因之一在於西方科技文明高度發展之後的反思,同時,因西方科技,尋求解決「人」的問題的發展路途上,正面臨困境時,努力尋求一個思維新窗口的企盼。1993年世界宗教會議支持超越傳統,重視人性激發的議題中,儒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被認為全球倫理最佳的價值選擇。
全民大學已經來臨
政府一直在推行全民終身學習社會,終身教育的推廣,將使知識及技術不斷成長,並可提升國家競爭力。因此政府一直在政策上,支持大學提供終身教育之機會。真正的一流學府,是能夠重視學術對社會的責任,在「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等未來教育趨勢下,辦一所全民的大學。
省府委員陳倬民說:「全民大學的時代已經來臨,過去學校教育的對象是青年,未來社會各界人士都要進學校進修。」全民大學的對象既然是這些人,因此學校必須有自己最專精的部分,必須研發最尖端的東西,才能符合各界需要。
會議花絮
每次大陸教育界來台灣訪問,張創辦人都會跟他們介紹「淡江的學生有二萬七千多人,不僅是台灣最大的學校,也是兩岸最大的學校。」大陸教育當局為扳回顏面,開始合併多所大學,要將「兩岸最大的學校」這個稱號拿回去,據最新的消息指出,大陸在不久前已經將多所大學合併成功,成為兩岸第一大校。而併校之後的大學,學生人數變多了,經費來源也變多了,於是加強軟硬體建設,聘請更優秀的師資,好處說不盡。
阿姆斯壯大學校長黃天中在發表論文前,先幽了自己一默,他說:「在我要到美國任職之前,我們大學同學一起找出來吃飯,席間談起了我在淡江時的成績,聽見有同學就說了,連黃天中都能當校長,那個學校看起來,一定不怎麼樣。」,還寫了一張卡片,上面寫著『好就是好,讚就是讚,要誤人,誤洋人』。
張紘炬校長用實際例子說明淡江資訊化的功效,在參加某次校友聚會時,有一位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的校友,在某高科技公司擔任主管,校長問他是哪一年電算系畢業的,他說:「我不是電算系的,我是中文系畢業的。」,校長又問他:「中文系畢業怎有辦法到高科技公司當主管?」他回答:「因為唸電腦的人文筆都不怎麼樣,我們進高科技公司除了考電腦之外還考中文,而我中文那一科是三百多人中的第一名,而且我也懂電腦,這是在我們資訊化教育的功勞。」
文化大學校長林彩梅不希望同學能ALL PASS,原來是有的老師太仁慈了,放水給學生輕鬆過關,於是學生畢業後,回來責怪老師沒有教好。基於這樣的原因與愛的教育,林校長規定一到三年級絕對不可以ALL PASS,為了推動這個理念,對給ALL PASS的老師有一套方法,她說:「如果老師給學生ALL PASS,那校長要請吃便當,所以被請吃便當的老師,就是ALL PASS老師。」
南華大學是百萬佛教信徒捐款而建成的學校,他們每個信徒每月交一百元建校基金,積沙成塔,是宗教辦學的模範。該校陳淼勝校長表示,南華有一個特殊的募款制度,如果一個人找了十個人參加建校基金,這個人就是所謂的「慈悲委員」;找了五十個人,號稱「光明委員」;找了一百個人,就升級到「菩薩委員」,他說:「我本來在淡江當管理學院院長時,自覺募款能力不錯,誰知道一看到他們募款的情形,真是自嘆弗如。」
屏東師院校長何福田表示,該校向來有優秀的傳統「三動」和「四教」,可別聽成「到山洞去睡覺」,「三動」指的是勞動、運動、活動,「四教」則是言教、身教、境教、制教。以前屏師的「三動」很有名,讓學生在校園挑糞種菜、養豬下田,更有難如登天的「萬丹長跑」,從學校到萬丹鄉,來回二十二公里,何福田說:「以前每個學生都要經過萬丹長跑的試鍊,不然不可以畢業。」
台南女子技術學院校長郭藤吉,回憶起當年教導學生的趣事,他表示,有一年的大年初一,正當他要出門拜會朋友,赫然發現有一個班上學生,親自到他家裡問功課,他當時又好氣又好笑,可是也只好負起為人師表的責任,還跟那位同學開玩笑地說「我花一天時間教你,你如果還學不會,小心我捶你喔?」最後那位同學是全班前三名,其他老師用極懷疑的態度說:「那種牛頭班,也有人考得到學校啊?」郭藤吉回答:「雖然是牛頭班,也有好牛跟壞牛啊?當老師的就是要把每一頭牛都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