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張巡與項羽如何讀書
演講人:作家張系國
時間:五月三十一日下午二時
地點:驚中正
主辦單位:中文系
【記者蔡欣齡整理】鎮守襄陽城的張巡、西楚霸王項羽,這兩位老人家如果附身在現代,適合做什麼呢?張系國說,項羽讀書喜歡東抓一塊、西抓一塊,適合當「投資風險公司總裁」;而按部就班、一板一眼的張巡,則適合當「核能發電廠廠長」。
雖然這兩個人都是將軍,但是讀書的方法很不同。襄陽城被圍的時候,張巡的部屬無論從書架上抽哪一本書,張巡都可以背出內容;張巡被稱為「儒將」,可說實至名歸。「時常精讀一本好書,自然能把內容背下來」張系國說。
但是項羽被稱為儒將,就屬於鼓勵的性質了,他的情況是:「自以為喜歡讀書」。項羽小時候學劍,覺得一次只能殺一個人太沒意思,後來有人介紹他看兵書,若讀得好,還可以殺萬人,可惜他也沒能好好讀。像他這種讀書態度,張系國稱之為「略讀」。
在這個虛擬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讀書?張巡的「精讀」和項羽的「略讀」各有何作用?張系國首先將傳統的閱讀方式、書寫方式、書籍流通方式,跟現在做一個比較,然後提出他對兩種讀書方式的看法。他認為,「略讀」是現代人為了要混、要消化資料、要做報告,因而採取的手段。但是,掌握了資料或資訊,並不一定能追求到知識,更別說得到智慧。
「一生中如果能讀幾本好書,那是一輩子都受用的。」所以張系國贊成「精讀」。他說,很多原著的作者,把一輩子心血貫注在一本書裡;我們不必讀多,至少要讀過幾本,而且要仔細讀。就算集體創作的創作者不只一人,讀者在看這類作品時,閱讀的功力也是要靠精讀的培養而來;看看武俠小說裡,為什麼師父總會要求那些學武功的孩子,從挑柴、砍柴這些基本功夫做起呢?
若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張系國認為,精讀的過程屬於「線性的」;傳統線裝書一頁一頁的閱讀方式、八股文起承轉合的寫作方式都是如此。反觀網路上超連結的資訊,甚至是超文本的數據圖書館,這些書籍的結構就屬於「非線性的」;不但改變傳統的閱讀、寫作方式,也影響書籍的出版流通。
很多人不習慣非線性的閱讀,因此出現「DIY工具書」的風潮,教人快速上網、學這個、學那個;到後來,竟連歷史、哲學的知識都以「寫給白痴看」的方式來呈現。張系國稱連鎖書店一進門整排的暢銷書為「傻瓜擋路」,他幻想著老闆總是躲在後面狂笑說:「你們這些傻瓜,就配看傻瓜的書!」
當知識的掌控權逐步落入商人的手裡,跨國公司的總裁成了書籍的解讀人,「二十一世紀的孟母很痛苦,遷來遷去也逃不出跨國公司的手掌」。張系國肯定「精讀」比「略讀」更重要的。他指出,文字世俗化的目的應該是要追求自由;在這過程中,如果讀者沒有自覺,恐怕容易被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