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映秀專訪】從一個「習慣用影像思考」的高中生,如何過渡到下筆如行雲流水的記者,又如何在和信集團這樣龐大的企業體,勝任老闆背後的發聲體?中租企業特別助理劉建林說的故事,都是從淡江開始的。
「還記得剛下成功嶺,帶著註冊的錢,連行李什麼都沒帶,就從台南北上,心裡根本就只想著要重考的事。」但是當淡水線火車緩緩的出了關渡隧道,波光粼粼的淡水河,映照著午後驕陽金光閃閃漂亮極了,遠遠的觀音山則安安靜靜的躺在對岸,岸邊紅樹林裡有很多白鷺鷥,悠閒自在成群飛過一片綠影;當車子緩緩過了竹圍,四五點多的陽光變得溫和起來,很典型的一幅淡江夕照……。喜歡攝影的他立即伸出雙手比個相機關景窗的手勢,就在一剎那,他就決定不重考了。「那是我終生難忘的一刻。」劉建林說。
從影像到文字,第一個轉變來自大一國文老師施淑女,她在第一次課堂上的作文出了一個題目,要大家形式不拘自由的用詩或散文或小說寫都可以,由於當天和人有約,急著想早走,就隨興取巧的把當時窗外的傘海伴逐人影入景,把傘海顏色夾雜雨聲的心情也是片刻的融入,紀錄下雨的心情寫了一首詩。原本只想交差了事,沒想到卻意外得到老師在課堂上的推薦。
就這樣,詩社成了南友會之外他自己選擇的社團,那時詩人管管、余光中、蔣勳常受詩社之邀到校演講、交換心得,指導老師李元貞更指引我從文藝欣賞擴及思潮的視野。大二甚至意外接了詩社社長,開始養成以寫詩來記錄心情。自此得過五虎崗文學獎新詩、散文的佳作、時報文學獎佳作。當時還是學生的他就已經在自立晚報寫專欄賺取外快。
從攝影到寫詩,他說,是受到淡江得天獨厚的環境影響。大一時有位老師的第七、八節課,常直接把課堂搬到牧羊草坪去上,「我們就隨興或坐或躺或臥,遠遠的看著淡水河,看著燦爛的夕陽從耀眼漸漸轉為溫柔透明,那時我的心情隨時都是浮動的,剛好適合寫詩。」他回憶說。「晚上,常常信步走到河邊,迎面來的海風,彷彿徐徐傾訴著嫌你還不懂的心事,這個時候,你會覺得,除了景物之外,另外還有一種意境深深對談正在進行。」
大二下學期進入新研社,接著擔任編採營小隊服務員,讓他再從記錄心情的寫詩創作,轉而去和現實環境撞擊,發現一個更大的思考、觀察的領域。那年暑假參加救國團新研會,讓他覺得自己很適合記者的採訪工作,所以他後來才會在卓越雜誌做到總編輯的職位。
唸教資系,也是他到現在都感到慶幸的,因為所學到的東西,不會考完就還給老師,都可以跟著他一輩子。當初聯考時,教資是僅填十幾個系的最後一個,原本也不知道念的是什麼經,進去後才知道這是一門研究資料管理的學問,文史哲科都是涵括的在內。但讀著讀著,慢慢就有了一點瞭解。「後來我才知道,國外有些大學把圖書館學和新聞學都列為必修的通識課程,」因為「那是終身學習的工具。」而事實上,對於後來他考上新聞研究所、當記者、寫文章,也都有很大幫助的。
就在幾年前,和信集團辜家的小老闆看中他長達十一年的媒體背景,找他到企業去擬講稿、寫企畫案及做新聞聯絡的幕僚工作,這位大學時代才開始提筆寫文章的淡江人,算算也用筆寫了大半生涯,他說,這是當初一個執著於影像的年輕人,萬萬想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