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驚聲 2000/10/27

杜俊元:發大心、立大願

翰林驚聲

時間:十月十九日下午

地點:驚聲中正紀念堂

主辦單位:管理科學系

(邱啟原攝影)

【記者黃玉龍報導】「今天來這最重要是和大家結緣!」杜俊元在開場時便這麼說。他說,今天談的是「廣結善緣」,而談的人生經驗並不容易傳承,唯有靠自己去體會。

「立大志、做大事」及「一心向上」這些話功利味太重,杜俊元說。他從高二開始到加入慈濟的這三十年中,不曾掉過一滴眼淚,甚至於包括他父親過世。他當時愚昧的想用事業上的成就來報答父親,但也因為事業心強而無法結善緣。一直到多年前,高雄岡山地區發生水災,慈濟師父也親自到了岡山來賑災,並託人請他去見師父,當他看到師父那猶如母親般的對災民付出關懷,他當時感動落淚。這也是他第一次與慈濟結下善緣。

他更表示,實際上大家對宗教有很大的誤解。像「教」也就是指生活的宗旨,指的是將理念導向日常生活,而且經由這樣的改變以帶來不同的感受。而杜夫人有一次在花蓮的公開場合上巧遇了慈濟師父,也經由上人的開示,杜夫人漸漸融入了慈濟這個大家庭。後來杜夫人想把杜俊元帶進來,因為當時的杜俊元一心想把事業做大,而待人處事態度不佳,脾氣也不好。然而,杜俊元經由一段時間的研修,他終於領悟:一直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部下,那他們乾脆自己當老闆算了,他深刻的了解如此經營公司並不是很妥當。而當時一個小小的比丘尼──慈濟師父當時卻能帶領三十萬的慈濟義工。

如今的他,對員工充滿了感謝心。感謝職員犧牲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黃金歲月,奉獻給公司。而他現在也不會在公開的場合責備職員,就算是私底下在辦公室裡,也僅是稍微點一下而已。如此一來,他們才能夠全心全力為公司付出。所以他一再的勸戒年輕人要常懷感恩心,因為沒有感恩心的人,就會不停的埋怨、不停的要求,那麼人際關係一定會出問題。

接著,他希望年輕人「要有心」,就是要好好的把握機緣。他說,能夠選擇自己想走的路,這就是機緣。要把心定下,時時要求自己。另外,學位只不過是一個名號而已,對自己要有信心才是最重要的。就算是哈佛的博士,沒有自信也是一樣沒用的。

而他更提出「關心與付出,實踐並行」。他說,早年他用嚴格來要求自己及週遭的人,但成效卻十分有限。後來他手下的華夏電子、矽統科技他沒有直接經營,全交給管理的幹部。唯一不同的是,時時關心員工的狀況,並實踐對員工的照顧措施。所以要有心與他人分享,而關心與付出不再是口號,要親身去做才是。做事業最重要是帶人、帶心的領導能力。

有人說他是大慈善家,但他卻說自己付出的太少。他說,有一位專門幫忙拖地的老婆婆,一個月薪水只有兩萬元,但她就預支了一百萬元,為的就是要捐給慈濟功德會。和老婆婆比起來,他那一點點的貢獻就不算甚麼了,因為他只是付出一小部份,至少還吃的飽、穿的暖,而那位老婆婆卻付出全部甚至更多。他鼓勵年輕人做善事也是有機會的,像在學校裡的服務性社團就是一項不錯的選擇,而且心中要無所求,因為做善事是不需要回報的。

他說,離開學校四十多年,讓他自己最高興的是這些年服務人群,回饋社會。他更提出「無所求的付出,才是快樂;而無所求的付出層次越高,快樂就越高,快樂才更有魅力」與同學分享。

財富「本非我有,有幸代管」這是目前杜俊元對自己上百億家產的看法。他並提醒同學:「小富在勤,大富在天」,真正賺大錢的人,不會一直想賺錢。

最後,他也提醒年輕的學子們,「發大心、立大願」。就是自己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才不會覺得白過了這一生,並且要對整個社會付出關懷及慈悲心,做些志業來回饋社會。

NO.447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63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8 下午 07:16:49
  • 線上人數: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