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3/12/15

淡江第四波系列報導之四──學術攻頂
一千四百位教師的重責大任
記者陳凱勛、洪慈勵、何純惠報導

本校得天獨厚擁有四個校園,其中淡水校園因為歷史最悠久,發展已具規模,因此在創辦人的規畫中,以具「知識之城」(The City of Intel-lect)特徵,研究為主的美式研究型大學教育為發展目標。短期內,希望可以年產五十名博士生,每年發表國內外論文數達到兩千篇。

今年六月本校共有三十一名博士生畢業,學生人數和本校相當的台灣大學與文化大學博士生畢業人數則分別為三一一位與三十八位,其他如中正大學為五十二位、輔仁大學二十一位、中原大學二十位、逢甲大學七位。本校的博士畢業生人數在私立大學中名列前茅,但若要超越五十名,甚至和許多國立大學並駕齊驅,追趕的腳步不得不加快。

台灣大學被教育部視為重點研究型大學,近年對於該校研究所均會給予鉅額補助,該校今年經教育部核准的大一學生人數為3572人,碩士1382人,博士班實際錄取人數也高達604名,研究所的新生錄取人數幾乎相當於大一入學人數,每年生產出三百多名博士生是理所當然,另外以設備、師資而言,台大都比較有名氣,當然在招生方面能招攬較多的學生報考。

不過本校也正在做努力,教育部長黃榮村本月即指出,教育部將自明年起編列五年五百億元,補助高等教育發展專案經費,除台大、清大、交大、成大、陽明、中央、中山等七所國立大學外,長庚、淡江、元智等也都是很優秀的大學,校長張紘炬便請相關系所及研究中心,儘早研議各項研究方案,在明年提出申請,希望獲得補助,更能有助於本校朝研究型大學發展。

另外,本校目前已達博士班修業年限卻尚未畢業的延修博士生人數竟還高達二○六位,教務長傅錫壬便打算從這方面下手,他表示,將輔導延修博士生畢業,目前正請各研究所追查延修博士生未能畢業的原因,請所方強力輔導,每年只要輔導一些人畢業,對提高博士生畢業人數有很大幫助,他強調素質上還是會嚴格把關,如同未達品質的產品不能出廠,自然也不能給還沒準備好的人畢業。

輔導延修博士生,是提高現有的博士生畢業率,藉以增加博士生畢業生人數,而管理學院、商學院與國際學院則計劃為博士班名額開源,增加設立博士班,管理學院院長陳定國認為,管理學院一個博士班就夠了,下面可以再分組,他估計五年半內,管科所一年就能有十六名博士畢業生,約可以佔五十名的三分之一。商學院院長蕭峰雄則說,已努力嘗試申請增加研究所,然而教育部規定嚴格,申請不易,但依商學院現有規模,他預估未來每年可以有十位博士誕生,可以佔五十個名額的五分之一。

國際學院院長魏萼也採增加博士班人數辦法,針對博士畢業生數目,循序訂定短、中、長程目標,短期目標是2003至2005年期間,每年產生二到三名博士,中程目標是在2005至2010年,每年要有五至七名博士,最後再籌設陸研所和戰略所博士班,到2010年後,博士畢業生每年預計將可以有十位以上。

隨著學歷水準提高,未來研究所數目也增加,如何吸引優秀的人才前來就讀是另一項重要工作。傅錫壬表示,將加強招生宣傳的用心,強調淡江的優勢,如多媒體教室、電腦設備的進步,交通上,為了給博士生最大的便利性,現在另外還和國內各大學合作,一定的學分數內,學生可以選其他學校,本校予以承認的課程,對交通不方便的博士生可說是相當大的福音。

有許多博士生為了生計,常常有人兼職工作,畢業論文在現實情況下更加難產,如果能夠提供良好的福利,對博士生也是一大誘因。外語學院院長宋美王華表示,兼職常成為目前校內許多博士生共同的瓶頸,將會站在輔導者的角度上,持續鼓勵博士班學生以研究為重。

前陣子有關教育部公佈的SCI、SSCI的國際論文排行鬧得沸沸揚揚,但本校仍鼓勵教師多發表可獲得國際認可的論文,如A&HCI、SSCI、SCI、EI等四種國際索引收錄的學術性期刊論文,經學審會審議通過者每篇可獲三萬元獎勵費,或是經審議通過的學術性期刊論文,教授可得新台幣14萬元、副教授12萬、助理教授10萬、講師8萬元。

學術要攻頂,責任首先落在須身兼教學、服務、研究的教師身上,既要督促學生,又要配合學校擬定相關教學政策,還要努力為論文數量往上衝,當淡江的教師擔子著實不輕,但面臨國內約一百五十幾所的大學如同戰國時代的競爭,不努力恐怕一不小心就落後了。

聽聽老師怎麼說?

質與量要同步提升

本校專任教師,在學術研究上,學校提供小型研究室的個人空間,也配有個人電腦使用;但同時也需擔任班導師,關心學生的課業、生活疑難,每星期也必須在校上四天班,這種教學與學術研究的壓力其實是很重的。既要兼顧學術研究的本分,又要盡到教導學生的天職,如何在這兩者間取得適當的平衡點,使學校往研究型大學的目標邁進,航向一個新的里程碑,就是當前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今日的時代,知識競爭激烈,要走在別人的前面,不但要在「質」方面要求教師素質、校園軟硬體設備、教學資源、學生讀書風氣;在「量」的要求上,更希望教師能多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多提出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申請,同時每年研究生的畢業數能成長。例如像台大一年畢業三百多位研究生,這些人才不論走入職場或學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量」也是我們所要求的。

但中文系助理教授陳葆文表示:「用『量』來衡量學校的優劣有欠公允,因每所學校校風不同,像是文法商為主的學校在國際論文期刊發表上的機會本來就比較少,這種齊頭式平等在立足點上就已不公平。」

淡江是個很尊重教師的學校,中文系副教授馬銘浩就曾在課堂上這樣說過:「比起一些所謂歷史悠久的學校,淡江雖然也是老學校,但是對教師們很禮遇,也常有管道可以申請研究經費,這也是我一直留在這的原因。」

學校為鼓勵教師多做研究,設置重金,只要在學術性期刊論文提出申請,且審議通過的,教授一年可得14萬元、副教授12萬元、助理教授10萬元、講師8萬元,若再有申請通過,最多可再提三篇,一篇有3萬元獎勵;想申請校內教師研究補助的,須先向國科會提出專題研究計畫申請,否則不具資格;除此之外,學校在學術性專書、教學著作的教科書、多媒體教材等,都可申請經費補助。而參加學術會議,也有經費補助;教師在國外見到在教學或研究上有需要之書籍,只要1000美金以內,都可以先買了再報帳,這樣的做法提供教師們很大的便利。

現在是理工生技掛帥的潮流,人文方面的研究學者在國科會計畫專題計畫申請及國際論文發表上較吃虧,這些從數據上都可明顯看出。但是陳葆文表示:「目前國內中研院正在推動人文類的期刊統整,制度正逐漸形成中,這樣以後我們的發展空間更大了。」

為提升淡江的立足定點,除了教師們要努力外,陳葆文有幾點建議:第一,學生自我要有讀書的認知,盡到自己該盡的本分,教師只是學習方向的指引者,而非保母,不可能亦步亦驅的盯著學生求學。第二,學校在教學上能夠更精緻化,減少一班人數過多的情況,特別是在專業科目上。第三,各學院要能注重每個科系的特性,給與不同的發展空間。第四,一個學校要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來就讀研究所,系所課程的設計及重點發展方向也是很重要的,若無優秀指導教授,又沒有吸引人的課程,實在很難受到青睬。

聽同學怎麼說?

吸引人才還有努力空間

論師資、設備、教育補助經費等,國立大學先天就比私立大學資源來的優渥,學費也相對比私立大學便宜,選擇研究所,大家還是會以國立大學為主,為了吸引好的人才留在淡江就讀,本校也曾經開出「只要是放棄國立大學來淡江就讀,就可享有免學費一年」的獎學金制度,但是在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國立大學在獎學金福利方面仍然比私立大學優渥。

以淡江和台灣大學為例,從博士班的獎助學金便可以知道彼此貧富差距甚大。在台大,每年都可以接受到教育部四到五十億補助經費。以台大化工所博士班學生為例,未通過資格考,一個月可以獲得教育部的獎助學金一萬兩千元,帶實驗課程視需要而定,如果到所上幫忙值班,還另有加薪;一個通過資格考的博士班學生,一個月可以獲得兩萬二的獎助學金,甚至優秀的博士班學生可以領到年終獎金,在台大還有更多的重點系所博士生,一個月是可以獲得教育部補助三萬多元,但這些不包含申請通過國科會的人事費用。

在淡江,物理系是本校重點系所之一,一個物理所博士班學生,必須得看指導教授是否有申請通過國科會申請補助,如果通過,這些未通過資格考博士班學生,擔任國科會研究助理可獲得一個月八千元,再加上帶實驗課程擔任助教,一個月最多可獲得一萬四千元;甚至還有很多學生,因為指導教授的研究計劃未通過國科會申請,於是只能過著「清寒」的博士生活。

但是儘管如此,還是有學生寧可放棄國立大學研究所,選擇淡江就讀,他們所考量並非是獎金福利制度的問題,而是該系所的師資,以及未來出入的願景。陸研所在去年研究所碩士班考試放榜時,很多備取的學生都以為自己會穩穩登上正取寶座,因為查榜結果,考取陸研所正取生,很多也同時考上成大、東華等國立大學,但是到了最後放榜結果,這些學生反而沒有選擇國立大學就讀,最後還是留在淡江。

陸研所長郭建中提到,國內大陸所只有淡江與文化兩個學校,但是淡江的專任教師有八位,文化只有一位,本校甚至聘請許多政治界知名人士,如蘇起等人為專任教授,師資陣容相當堅強,許多企業界人士與立委等,都曾經在本校陸研所就讀,這些名人同時也為陸研所打響更多名氣。

在課程設計的多元化下,陸研所的學生畢業後可以從事文教、經貿等相關工作,加上台灣加入WTO後,兩岸之間往來將更加頻繁,未來更需要有專業人員從事相關工作,種種願景讓很多報考學生即便已經考取國立大學,他們還是寧可留在「有前途」的陸研所。

一路從本校大學直升物理所博士生葉承霖表示,當時他留在淡江,也沒在乎資源不足等問題,他只在意師資問題,葉承霖認為好的指導教授會影響往後的就業出路,他覺得,與其選擇國立大學的冷門系所,還不如留在淡江找好教授指導,未來比較有希望。對於博士班的量產,他認為學校應該要重「質」而非重「量」,否則在量產的情況下,博士文憑也會變得像現在大學文憑一樣不值錢。

NO.557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22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24 下午 09:32:50
  • 線上人數: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