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為獎勵教育工作者長期對教育的奉獻,每年均會致贈獎勵金予教學滿10年至40年之教師。本校114年共46名教師獲資深優良教師獎,本報專訪服務滿30年、20年及10年各1位,分享其教學人生。

統計系特聘教授吳淑妃認為學生的回饋,是他教學生涯最大的動力與成就。(圖/吳淑妃提供)
#### 服務滿30年 統計系特聘教授吳淑妃 用統計與AI看世界
【何嘉敏專訪】「最難忘的,不是我自己發表了多少篇論文,而是看見學生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甚至願意回到母系分享職場經驗、提供實習與獎學金。」回顧一路走來的教職歲月,統計與資料科學學系特聘教授吳淑妃感性的說,「學生的回饋,是我教學生涯最大的動力與成就。」
執教30年,吳淑妃既是研究成果斐然的學者,也是深受學生敬愛的良師。自108學年度起連續多年獲聘為「特聘教授」,發表論文達91篇,多數為SCI期刊收錄之論文並擔任第一作者。然而,對她而言,數字背後更珍貴的,是能將研究與教學相互結合,啟發下一代學子。
「研究和教學不是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吳淑妃分享,研究的新發現,能轉化為課堂上的案例,而學生的新想法,也常啟發自己的研究靈感;「啟發學生思考,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已」的教學理念,在師生互動中,持續優化課程內容。
在研究領域,吳淑妃專精於工業統計、製程能力指標、壽命績效與可靠度分析,近年亦投入生物統計與AI應用。她指出,AI的演算法雖能快速運算,但資料的蒐集方式、假設的合理性、模型的可解釋性,仍需仰賴統計思維判斷。「要善用AI,但更要懂得判斷資料值不值得信任。」因此,在課堂中特別強調「資料倫理」──從資料蒐集、引用到分析,都需兼顧正確與責任感。
她也積極將AI工具導入課程,期許學生在數位浪潮中具備跨域競爭力。「統計是一種『跨域語言』,能在金融、生醫、工業、社會科學等場域發揮價值」。透過專案與實作,學生得以在數據世界裡建立思維架構,而非只是依賴工具輸出結果。
在課堂上,除了統計理論與解題訓練,吳淑妃會依課程目標引導學生使用R語言、Python、SAS與AI工具,透過開放資料進行專題報告,例如鐵達尼號生還率預測、交通違規分析、葡萄酒品質探討等。「這樣不僅能練習統計方法,也能連結數據分析與生活、社會議題,讓學生學習更有感。」
面對少子化帶來的挑戰,吳淑妃認為,「學生的學習態度」才是關鍵,「只要肯問問題,我們都願意幫忙,最後畢業程度不會太差。」她也觀察到,部分學生進大學後誤以為可以玩4年,因此會適時地嚴格,同時給予鼓勵,幫助學生在興趣與壓力間找到平衡。透過這種「滾動式修正」的教學,每年依課堂狀況調整,避免學生因課程難度而失去學習動力和信心。
回顧教學生涯,吳淑妃勉勵年輕學子:「保持好奇,勇於嘗試,用統計和AI看世界,一路學習成長,才能迎向數位時代的浩瀚大海。」期許未來的教學生涯能持續帶領學生跨域學習,結合統計與AI,培養有能力又有責任感的統計人才。

航太系教授蕭富元鑽研冷門的「軌道力學」,卻在這兩年成為媒體紅人。(攝影/鍾子靖)
#### 服務滿20年 航太系教授蕭富元 堅持太空夢 打響淡江航太招牌
【記者吳沂諠專訪】執教20年,鑽研冷門的「軌道力學」的航太系教授,卻在這兩年成為媒體紅人,是蕭富元始料未及的事。帶著「務必努力堅持下去,才得以讓夢想成功實現」的信念,他在任職航太系系主任4年期間,成功讓三支火箭在兩年內升空,進入國家隊,創下自2017年淡江火箭實驗室成立以來的重要里程碑,並把握住每一次讓航太系曝光的機會,打響了淡江航太的招牌。
這股信念來自於他在美國就讀密西根大學時,發現連密西根這樣的名校,都很認真的在電視上投放廣告,「我深刻領悟到,即便本身已具備一定的知名度,仍要持續推廣,否則再優秀的成果,也難以被看見。」蕭富元從接下主任那一刻起,在火箭計畫中,就扮演募款和對外爭取支持的角色,極盡全力地爭取曝光機會,一心一意希望淡江航太系能被更多人看見。他認為「爭取資源是一件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正確的決定,若敢於爭取第一,就能先被看見」。如今,淡江航太系因不斷的推廣與積極爭取,而逐漸打開有了知名度,並回饋到招生成效,讓他更加確信「宣傳」的重要性,以及驗證了「機會」是爭取來的道理。
蕭富元談及航太系近年來的歷程,尤其是火箭計畫這條路上,他直言「一切都不容易」,背後凝聚了多方力量的支持,他感謝成功大學航太系名譽講座教授趙怡欽邀請參與火箭計畫,也感謝國家太空中心自2022年挹注經費至私立大學,為系上開啟重要契機。此外,他特別強調,能有今日成果,更要歸功於系上教授王怡仁的專業帶領,在「淡江一型」、「Jessie」、「Polaris」一次次的發射期間,讓火箭設計不斷突破,技術也得以持續推進。
如今卸下主任行政職位的蕭富元,回復到航太系教授身分,熱情不減當年。回想大學選讀航太的過往,除了深受首位登上太空的華人王贛駿影響外,竟還來自對「外星人」的好奇!他表示,年輕時對外星生命、宇宙演化等議題的熱情,一路延伸成為學術專長。就讀成功大學航太系時,蕭富元除了特別投入系上的太空力學以外,還額外修習物理系的相對論、天文、宇宙論等課程,逐步奠定了日後投身航太的基礎,並遠赴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碩、博士,進一步實現自己對航太界的夢想。
他坦言,「軌道力學」的研究人才相對稀少,也是臺灣相對冷門的研究項目,在深空探測、雷射光通訊等方面,若要精準規劃與掌握人造衛星或者太空船的位置,就必須了解軌道的變化。他持續投入深空探測研究,向他的太空夢前進。配合太空中心自行派送探測船至月球的任務,他延續2020年主持的國家太空中心「繞月任務之地月路徑及月球軌道模擬評估」研究案成果,重新啟動持續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計畫。他提及在太空中心法人化之後,吳宗信主任的熱血帶動了航太工業的快速發展,即使當前台灣的太空任務的發展仍未成熟,蕭富元相信這份堅持不僅是專業的信念,更是對台灣航太界的承諾,並盼望自己成為國家「火苗」,待環境更為成熟時,能發揮所長,點燃並照亮未來。
除了貢獻於專業學術研究,帶領淡江航太系引領成熱門選擇以外,教師身分的蕭富元認為,教育的真諦不僅要傳承知識,更要懂得順應科技時代的來臨,如同「播種」一般,有些種子會在土壤中發芽茁壯,有些則是朝著其他方向發展,「不能再以舊時代的標準衡量現代學生的學習狀況,而是尊重、理解學生多元自主的發展趨勢,適時給予的陪伴與引導,讓他們在未來的世界具備更多競爭力與適應力。」
無論是航太夢想或是教育理念,對蕭富元而言,都如同火箭推進的歷程,需要透過無數次試驗與調整,才能找到最正確的軌道和方向。

體育處副教授趙曉雯以自身經驗勉勵學生,把握嘗試的機會,勇敢挑戰未知。(攝影/曾晨維)
#### 服務滿10年 體育處副教授趙曉雯 以創新教學帶領學生跨出舒適圈
【記者吳沂諠專訪】「表揚對我而言,不僅是榮耀,更是一種『警惕』,提醒自己不斷檢視教學歷程,持續進步!」體育事務處副教授趙曉雯,10年來用心投入教學的專業與熱忱,榮獲教育部資深優良教師。她開授課程涵蓋軟式網球、羽球、舞蹈、強力塑身等領域,透過多元化與創新教學,陪伴學生在體育課中找到自信與熱情。
趙曉雯坦言,當聽到自己服務年資已滿10年,驚覺時光飛逝。她特別感謝學校的支持、同仁的協助、軟網校友會的相挺,以及學生們長期以來的正向回饋,期許自己在下一個十年,打造更具特色的教學品牌,帶給學生更深刻且多元的學習體驗,同時投入更多教學實踐與創新研究。
網球專業的她,卻因緣際會以舞蹈項目考取本校教師職位。她分享,當初希望挑戰不同領域,便走進健身房學習有氧舞蹈,逐漸培養出興趣並進入舞蹈教學領域,這段跨域經歷,也成為她鼓勵學生勇於嘗試、突破舒適圈的重要基礎。
在舞蹈課的教學中,趙曉雯觀察到學生程度差異大,有些具舞蹈基礎,動作熟練;也有不少是初次接觸的新手。為了照顧不同程度的學習需求,她設計分組模式,讓熟練者帶領新手,促進同儕學習與成長,期中和期末時,每組需編排舞蹈並於全班面前演出,讓所有學生都有被看見的機會。對初學者來說,這是學習勇敢站上舞臺的機會;對趙曉雯而言,則是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她特別選用K-pop等流行曲目,讓學生依程度調整動作,有基礎者能展現創意,新手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
相較舞蹈的團隊氛圍,趙曉雯在軟網課程中則引進科技輔助。由於不少學生是進入大學才首次接觸軟網,學習門檻相對較高,單靠教師一人實在難以顧及每位學生的動作。為此,她在112至114學年度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中,陸續導入KForce系統、VR虛擬實境及AI輔助工具,讓動作以數據化呈現,提供即時性的回饋,幫助學生修正揮拍與擊球動作,提升學習成效。這項創新教學深受學生喜愛,大幅提升課堂參與和學習動機。儘管目前仍受限於經費,她仍積極尋求更多資源,期望持續推動因材施教,讓科技為傳統體育課程注入新動能,並培養持久的自信心。
「過去身為網球選手,我深知比賽充滿成敗起伏,唯有不斷突破舒適圈,才能真正成長。」趙曉雯以自身經驗勉勵學生,把握每一次嘗試的機會,勇敢挑戰未知。更回憶起在學校歲末聯歡會中,站在全校教職員面前帶領舞動的畫面,體驗了勇敢面對眾人的自信與成就感。她相信,大學正是培養韌性與自我挑戰的關鍵時期,無論在學業還是未來職場,勇於嘗試、堅持不放棄,才能讓挑戰成為成長的養分。同時期許自己未來能帶給學生更多元、開放且富啟發性的課程,讓體育課不僅是運動,更成為人生中勇敢面對挑戰的第一步。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