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晨維淡水校園報導】為促進大專校院輔導主任的交流與提升專業知能,諮商職涯暨學習發展輔導中心6月26日上午10時在HC306、HC307,辦理「114年度北一區大專校院全體輔導主任(組長)會議」,會中安排專題演講、實務交流、業務宣導、綜合座談,以及單位參訪等環節,計有近50位輔導主管參與。
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副司長許嘉倩致詞表示,會議特地選在淡江舉辦,正是希望與會人員能參觀「大專校院輔導諮商空間改造計畫」所打造出富有巧思的諮輔空間,從中獲得設計靈感。她指出,當前學生心理健康議題日益受到關注,各校應持續推動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等層面的課程與輔導活動,協助學生養成負責任的能力與健全品格。
教育部學生輔導科科長楊奕愔說明,教育部藉由評鑑制度與經費挹注,協助校園進行諮商空間盤整與優化,營造支持性與安心的心理健康環境。她強調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的重要性,鼓勵學務同仁持續提升專業,共同推動高品質的輔導服務。
學務長武士戎致詞時表示,本校舉辦的「淡海同舟」活動,即是在課外教育中實踐SEL精神的具體展現。他提到,學務處各組名稱均含「輔導」二字,體現學校對學生心理成長的重視,並感謝教育部推動空間改善計畫,未來將持續優化諮輔空間,積極爭取資源,提供更完善的心理支持服務。
北一區大專校院學生輔導工作協調諮詢中心召集人姜兆眉,感謝淡江團隊的用心籌劃,期盼透過會議激盪更多實務經驗的交流與創新思維;本校諮輔中心主任宋鴻燕則歡迎所有與會主管蒞臨,希望大家都能滿載而歸。
專題演講由臺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特聘教授陳學志,主講「陶冶師生的社會情緒素養:社會情緒學習課程發展與領導」。他根據2006至2023年間統計指出,臺灣年輕族群自殺比例持續上升,提及SEL課程能有效提升學生學業表現、減少情緒與行為困擾,並以其主持的情緒教育與研究中心為例,分享短中長期推動SEL的策略與實務成果。陳學志援引美國社會情緒學習協會提出的SEL五大核心能力: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以及負責任的決策,強調「同理心不是天生具備,而是透過練習養成的能力。」接著,帶領與會者靜心深呼吸與「人際聯結」體驗,引導大家透過感官覺察情緒與快樂來源,深化理解SEL的意涵。
下午場次進行實務交流,由格桑美度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陳煒、東吳大學健康暨諮商中心心理師楊睿騏,針對「大專校院境外生相關議題與校內單位合作」進行分享;隨後由楊奕愔主持業務宣導與綜合座談;活動尾聲安排參訪諮輔中心、境外生輔導組及Chat Corner交流空間,展現本校在心理輔導空間、跨單位整合與學生關懷面向的用心與特色。
與會者、玄奘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王松玲表示,陳學志的演講讓她對SEL融入校園有了更明確的策略方向;中央警察大學臨床心理師劉瑞楨分享,透過會議與交流,更加理解SEL對營造心理健康校園的價值;東吳大學健康暨諮商中心主任王佳玲則對本校在空間設計與服務整合的用心留下深刻印象,期盼未來能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輔導與支持服務。
本報導連結
#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