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2001/03/19

陳旻志致力於書院教育
希望打破空間限制 如同氣體般自然存在於生活中

【記者劉育孜專訪】民國七十九年的青年節,才二十歲的陳旻志在淡水與豐原兩地創辦了「紫荊書院」,承繼中國宋明以來的書院教育作為志業。今天,早過了而立之年的他仍不改其志,繼續致力於書院教育的轉型。

說起當初想要興辦書院是因為「中文系的上課方式跟我原先的預期不一樣,我想要做點什麼可以改變現況的事……」幾經思索,他覺得書院教育最適合改革當時系上刻板的教育模式。不過,年輕的他要辦書院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但是「六四天安門的事件給了我很大的刺激……」,當看到和他年紀相仿的王丹,竟可以帶動一個學運而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基於年輕人應該對歷史有所交代的想法,陳旻志創了「紫荊書院」,在淡水動物園和一群師友共同策劃民間講學。

淡江中文系、研究所碩士畢業,筆名紀少陵的他,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第三屆華航旅行文學獎等大獎,並先後於聯合報、中國時報等刊物發表近百篇文章。他曾在本校教國文課與文學寫作課程,現於南華大學擔任講師。對於教書工作,他有自己的理念:「我感覺我的個性以及我所散播的教育內容可以用陶土作比喻:自然、介於固體與液體之間;我不希望學生將來都成為我的一個個影子,反而希望他們都能是如陶土一般的『半成品』。」

法文四的陳玉梅,回憶起上陳旻志老師第一堂課時的情景:大家看著身穿唐裝、年輕的老師走進教室,全都瞪大了眼睛;接著在他講解上課內容時,瞪大的雙眼又因為搞不懂老師要傳達的思想而迷惘了起來,她聽到鄰座的同學們竊竊地討論著:「這個老師有點玄!」法文四林秀娟則提到:「多樣性是老師最讓我敬佩的地方,無論是他的人,或是他所提倡的教育內容,都是豐富且有變化,作他的學生,什麼創新的想法都可以在他面前提出來討論。」

上陳旻志的課,會先買到兩大冊他自己編輯的書,很厚,封面寫著《文化藥舖》,以這個教材為學習羅盤,配合感官經驗的全新思考,他希望帶領學生體驗茶道、建築、生命美學、中國書院學……;另一方面,他也以生動的教法,讓同學把玩石頭、陶瓷、引領他們反覆拆解書畫卷軸的收納之謎,目的是要讓學生卸下長期依賴於鍵盤的慣性,以觸覺的感知,反芻實物所帶給人的感動。

希望書院教育可以打破之前空間的限制,陳旻志除了定點的課堂教學外,更索性將長期南北往返的車子改造成為移動式的教室,上面適時放滿了各式各樣的道具教材,並與隨行的師生進行各種可能性的談話。陳旻志說:「我在做的書院教育可以說是一種示範,先帶給大家一種學習的方法、喚醒他們感官的重新體驗,讓接受者得到啟發後,再讓他們將文化帶入各種不同的領域裡去發酵。」

陳旻志說,十年前他初創的書院屬於「固體」的層次,容易陷入僵局,後來他改用移動地講學,使它能如「液體」般流動,影響更多人,將來他希望能推廣「家庭書院」,讓書院教育能如同「氣體」般,自然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有人存疑,陳旻志這種傳統的書院教育在數位的洪流中,如何不被湮沒?他則堅持一直以來的看法,就像他在《文化藥舖》中陳述的:「科技時代的來臨,讓許多教育的軟硬體逐漸走向數位化、多媒體一途,廣義化的學習逐漸啟迪民智之後,「學校」和「文憑」的存在意義都極有可能在未來的趨勢中變得困窘,因此書院思想中許多放諸未來不能被「數位化」所替代的特質,便是我這一路走來在文化稜線上深切反省的信念。」

NO.462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236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 上午 12:22:06
  • 線上人數: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