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大代誌 2024/06/01

校園愛滋宣導 李依穎呼籲消除歧視與誤解

【記者陳昀淡水校園報導】愛滋是全球關注的議題之一,衛生保健組5月30日中午12時在HC305,舉辦「消除歧視,從認識愛滋開始」講座,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管理師李依穎主講,讓教職員工生能擁有正確的愛滋防治觀念。

首先,李依穎從愛滋錯誤資訊傳遞的觀點切入,舉出多年前藝人遭猴抓傷擔憂感染、溫泉魚咬腳恐散播愛滋之新聞案例。接著,提及愛滋的傳染途徑為沒有採取保護措施的性行為、血液傳染、母子垂直感染,而蚊蟲叮咬、親吻、共食、在同一水域游泳等日常社交活動都不會導致感染。

「愛滋潛伏期快者半年,慢者長達10年。」李依穎說明,感染愛滋病毒(HIV)後,需經一段時間才能在血(體)液中檢測到愛滋病毒抗原或抗體。感染後2至6週,約有一半的人會出現發燒、疲倦、紅疹、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若未以藥物有效控制,可能導致身體免疫力降低,提升伺機性感染或腫瘤機率。她提醒,唯一能夠知道自己是否感染愛滋病毒的方法便是篩檢,但應避免以捐血的方式進行疾病篩檢。

愛滋在臺灣為可控制的慢性疾病,治療方式為雞尾酒療法。民眾能以事前預防(PrEP)、事後緊急使用(PEP)之預防性投藥,降低感染機率。除了具名篩檢、匿名篩檢,以及自主唾液/血液篩檢等方式,衛福部疾管署的「愛滋自我篩檢校園推廣活動」提供高中職以上學生可免費兌換1支試劑。李依穎強調,性病不因性傾向、性別、性別氣質不同而增加感染風險,主要是否有從事風險行為。對於本次愛滋講座感想,運管三賴昱甫表示,「讓我破除對這個疾病的刻板印象。」

本報導連結 #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 #SDG4優質教育

NO.1184 B | 更新時間: 2024/06/01 | 點閱: 14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社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040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6/28 下午 05:17:39
  • 線上人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