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佩維淡水校園報導】教師教學發展中心9月26日中午12時至13時在I501舉辦跨域教學經驗分享,邀請中文系副教授李蕙如以「跨領域教學的美麗與哀愁」為題,分享自身跨領域合作教學經驗,逾30位教師參與。
李蕙如首先以自己參與經驗為例,基於對自身專業外,更要學習其他領域知識的認知,108學年度與歷史系、大傳系等教師組成「歷史思想敘事力教學社群」,之後發覺應朝向自身專業增能;110學年度主領「思辨與表達」教師成長社群,觀摩同領域老師教學方式、「PYTHON學教應用社群」則關注學生學習內容;另因「思辨與表達」成效良好,111學年邀請其他科系教師跨域交流。認為「跨領域的第一步雖然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但跨過後會越來越順與大」,鼓勵教師勇於嘗試。
接著,李蕙如分享跨領域教學可以透過「教師社群」、「教師共授」及「建立學程」等方式進行,她認為教師社群較容易執行,惟須思考合作模式及所需資源。至於在議題設計方面,可從合作教師的專業領域、重要社會議題或是學生所關心的議題,三面向發想,更基於此與體育教學與活動組助理教授郭馥滋、資管系副教授鄭哲斌合作,以「智慧觀光的想像:跨領域素養融入AI機器人執行在地文化數位行銷」為題,參與本校獎勵教師籌組跨院系所研究團隊補助,獲得兩萬元補助金。
李蕙如進一步說明,該計畫應用在大一中國語文表達能力課程,共分為兩項活動:活動一為「淡江再現術-校園地景走讀」,由學生分組搭配兩位長者,錄製一分鐘校園景點介紹影片及拍攝一張創意照片;活動二為「淡江地景導覽LINE機器人製作」,要求學生針對校園景點提供相關文本介紹。之後李蕙如將該計畫成果發表於「2023年永續通識、醫學人文暨STEAM教育國際研討會」,更發現走讀對於學生的效益,「雖然留下哀愁的汗水,但也認識了美麗與帥氣的水滴,匯聚教學的能量,並不後悔執行此項計畫」
法文系助理教授廖潤珮表示,由於外語學院較少有跨領域機會,即使系上有藝術相關領域的教授,卻不太會有組成教師社群的想法,同時自己也會思考,社群當中應當避免只有一人主持的狀況,才能讓團隊擁有良好的交流,「如果有機會,會參考本次講座的做法,嘗試跨領域教學。」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
NO.1170 A
| 更新時間: 2023/10/01
| 點閱: 838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