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鍊達成文章」,在你我生存的宇宙之間,每一個人所學、所專長的有無用處,實在是很難以界定,做一個現代人,應該要能避免「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聖經上說過:「萬事互相效力」,每一樣智能和技術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功能,雖然未必所有的知能都對人類有益處,但是如果沒有弊,又怎能襯托出利的可貴;就像是沒有黑暗又怎能襯托出光明;沒有惡果又怎能散發出善的甜果。人人有權利以自己的學習為人群開創出美麗的遠景,更有義務選擇學習的對象、內容,甚至於減少不利於人群或自身的學習行為。
一個虛心求教,能明智判別是非,細心學習事物的人有福了,因為智慧的神永遠會跟著他,人不怕沒有東西學,就怕你不學。有人說學生兩個字的定義是「學習生活」,我則要說:「學生兩個字的定義是學習如何能讓生命生生不息,如何讓經驗的活水不斷地注入你我的內在世界裡。」所以學校的生活有結束的一天,但是對於生命負責的那些人而言,他學習結束的那一天,也就是在人生舞台上功成身退,了無遺憾的日子來臨的時候。
筆者由於行動上的諸多不便,想找一分適合自己的工作實在不容易,面對著茫茫人海,現實冷漠的社會,我宛如一葉無舵手的孤舟,不知飄向何方?幸好,在學校的時候,已經做好留校旁聽進修的預備的工作,在長久以來的失業之苦中,我仍然不忘記學習,在重重生活壓力的包圍之下,在各種挫敗、束縛、打擊下,我仍不忘讀書。社會因為我的殘疾而限制了我的工作機會,但是他不能阻止我的求知慾,也不能約束我的學習與發展。唯有在困境中成長過來的人,才能了解什麼是心的掙扎;有物質或精神匱乏經驗的人,才能知道什麼叫做幸福;有在感情上飢渴過,親情上遭遇不測,友誼上與人際關係失利過的人,才能知道什麼是滿足,這些悲涼的感受與無奈,不也是一種學習機會嗎?它比書本上的知識還要來得真切。許多生活上的經驗和社會上點點滴滴的寫真,使我在各方面成長了不少,因為我願意以一顆虔誠的心去學習,蘇格拉底曾經這樣說過:「在這個世界上,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這便是「學然後知不足」的表現。
七十四年我赴美深造MLA,雖然僅在美待了一學期,但是我仍然不願意放棄這得來不易的學習環境,我嘗試著各種生活,例如:獨自走一段很長的路(指一個陌生的環境,從來未曾走過的地方);運用夜間或空暇寫作,去做訪問(對象是一些中國留學生),我甚至設法去結識一些外國朋友,我更經常來往於音樂學院(因為那兒有好琴可以供我練習),我也去了解當地的宗教生活,並且感受他們的聚會氣氛和領受他們的儀式,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留美期間完成了一本留美著作──「尤榮坤散文選第三冊」。
返台後,我再度嘗到失業的苦果,那也可算是一種學習,教我如何調適,如何宣洩情緒,如何面對接踵而至的問題。在經濟拮据之際,我學會了理財之道,將有限的錢做最大的發揮。我也試圖從朋友那裡,學到一些能落實到生活中的觀念,例如:先將理想擺旁邊,等你有能力時再拿出來用;要先了解別人和我相處的態度和動機,不要對陌生的人輕易付出太多的友誼等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的時代廣泛的轉變,各種知識的激增,使我深深感受到現代人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而學習的目是在充實自己的內涵,提昇生命的層次,不是在追求時尚;接受新知識的意義是在強化本身的生活能力。多方面的接受各種挑戰、歷練,會使自己更成熟;多角度的去思考問題,可以豐富智慧;多去感受人性中的百態、體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將可以讓人生落實真善美的境界。
我一直都不放棄思考、學習,我想一個肯於學習,勤於發覺智慧奧秘的人,在他的精神生活上,應該會減少一些寂寞吧!且讓我們自許做個「永不畢業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