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伯明罕大學英文系博士
淡江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記者戴瑜霈專訪】「現在世界是平的,你可以依靠各種語言能力,平行移動到任何地方,它是一項工具,也是打開國際視野的一種方式。」新任全英語教學推動中心全英語教學及學習組組長林銘輝,從自身英語教學經驗,說明「2030雙語國家發展藍圖」之全英語教學政策的實行困難與挑戰,分享淡江朝向雙語化大學發展的策略規劃。
自110學年度起,教育部推動「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希望培養重點產業的雙語專業人才,在教學方面推行EMI課程(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主要以英語作為知識的傳播媒介,課堂上師生互動、教材使用和學習評量等,均以英語為主,期望將國外「全英語」的教學環境複製過來,讓學生們能自然而然說英語、適應雙語環境。
林銘輝表示,當初聽到政府要補助經費推行計畫時,心裡相當興奮,因年輕時在海外留學,也曾受語言溝通之苦,「通常我們想表達的層次較高,但語言能力有限,要如何應用有限的語言字彙,表達高層次的知識?」林銘輝認為,只有實際使用外語,間距才會縮小,全英語課程就是讓學生習慣英語環境的開始。
以林銘輝在全英語授課的經驗,學生們對「全英語上課」有兩極化反應,程度好的學生欣然接受,「哇!好棒喔!我賺到了。」程度稍差的學生則擔心害怕,「這樣我會聽不懂!會不會學不到東西?」林銘輝坦言,觀察大多數學生在語意表達上,關鍵用字不會錯,但語法卻沒那麼正確,他很遺憾臺灣的外語教育推廣這麼久,實質效果卻有限。
「推廣全英語授課最大困難為何?」林銘輝說明:「學生、教師和課程改革都是雙語化學習計畫成敗與否的關鍵。」首先,他認為學生是被動接收資訊的一方,若想適應全英語課程,就必須轉變成主動學習者,如事先「預習」專業英語知識,課後「複習」老師講授的內容,若學生未意識到需付出更多時間學習,那全英語授課很容易變成一個惡性循環,永無止盡地無法突破語言障礙。
其二教師教學的模式,如課前整理專業用字關鍵詞、影音教材與「Kahoot!」互動性學習遊戲,幫助學生聚焦課堂內容,透過發言、搶答的反應,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其三課程改革部分,由於工學、理學、商學有許多專業術語,林銘輝建議多開設ESP(English Special Purpose)和EAP(English Academic Purpose)課程,幫助學生認識專業領域上特殊用字、用詞,尤其EAP課程講求學術領域,更有基礎支架的概念,輔助同學專業知識的向上發展。
「記得高中老師曾說過,電腦跟英語是未來20年的趨勢,事實上過了30年,它仍是主流。」林銘輝說,現在大家不管在網路還是社群媒體上,都是資訊的平行移動,所以「語言能力」變得尤其重要,想成為國際村裡的村民,非學會英文不可。林銘輝表示,本學期學校針對EMI全英語課程有一系列規劃,學生端會舉辦各種上課心得徵文、教案設計比賽,希望各年級學生多多參與,歡迎修習EMI全英語課程,盡情使用學校教師資源、為未來打好英語基礎。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6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
#SDG17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