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學年度新生特刊 2021/08/31

淡江品牌 校友齊讚

歡迎大一新鮮人,新生特刊四版特別企劃校友專訪,採集傑出校友的經驗與鼓勵,作為大家的暖心開學禮。

電算系、大陸所校友、教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

「回想起在淡江電算系(現資工系),以及大陸所碩士在職專班的這段求學時光,儘管身兼國小教師與大學生的雙重身分,我仍堅持把握時間完成學業。」受限正職工作的時間以及對資訊工程興趣,使我捨棄插班就讀大學日間部的錄取機會,選擇夜間部的淡江電算系,開啟了我白天擔任教師,晚上搭乘火車到淡水上課的充實人生。

即使工作在身,也沒有減少我的讀書時間,大二入學的我,缺少大一的電腦基礎,於是我盡力利用每一分鐘,在家先預習「工程數學」,並把握剩餘的在校時間去摸索電腦設備、撰寫程式等,常常晚上在學校的機房跑程式,一待就待到天亮,那些日子至今仍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電算系畢業後,我順利考取高等考試「電子計算人員」及「科技教育行政人員」的資格,讓我能夠橫跨資訊與教育兩大領域;而修讀大陸所時,接觸大陸高等教育體制及產學合作相關議題,奠定了我對臺陸教育體制的了解,在我擔任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時,得以完善的訂定首屆招收陸生簡章,在工作領域更加如魚得水。回首求學路程,自己所擁有的資訊能力及對兩岸教育體制的了解,實際應用於工作中的經驗,深刻體認到,大學期間認真學到的知識技能,即使身處不同領域,都有可能在未來工作派上用場,因此千萬別拒絕任何學習機會,因為這些都有可能是生活成長過程中的養分。

「大學四年的時間,足夠讓你培養一項專業。」我認為,在大學期間確定自己的志業是非常重要的事,也許有些大學新鮮人對於錄取的科系感到迷茫,或對正在修讀的科系不感興趣,那應多試探其他系所的課程,可透過轉系等方式找到喜歡的領域,也可藉由跨院系選課,獲取不同的專業知識,不要因未接觸過就畫地自限,凡事都要嘗試才知道適合與否,興趣也可後天培養。

「沒有專業,沒有前途;只有專業,前途有限。」擁有一技之長固然重要,但專業只是基本功,因為在步入職場工作時,除了硬實力,也需備妥人際溝通、解決問題等軟實力。建議學弟妹培養第二外語及資訊能力,也可利用寒暑假至企業實習,累積在業界的工作經驗,為履歷增添不一樣的風采,期許你們把握珍貴的四年時光,充實自己,定下目標後,持之以恆,永不放棄,努力成為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實踐自己的理想。(文/張容慈 整理、攝影/黃偉)

中文系校友、臺北市立復興高中校長劉桂光

「人生的路上有很多機會!首先,你要有能力看得到機會;第二,要有能力把握住機會;第三,更要有能力去創造機會給身邊的人,在生命中啟動這良善的循環。校園裡處處有寶藏,是否能夠抓住這些機會,就看你如何去爭取。」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並成為有能力創造機會的人,是我在淡江四年最大的收穫。

中文系對我的影響深遠,尤其是周志文教授與高柏園教授的啟發,老師們對於學生的薰陶經常是無形中潛移默化的,加上淡江的學系多元、資源豐富,我盡情的享受學習,大學四年奠定了面對未來的人生觀,培養創造生命價值的強大能量。中文系的課程注重訓練批判思考、閱讀理解的能力,我當時鍛鍊的閱讀習慣、生活反思的能力沿用至今,並運用在教育工作裡持續推廣分享給身邊的伙伴與學生。

我喜愛文學,那幾年常與同學窩在舊圖書館裡鑽研古書,參與五虎崗文學獎得過新詩獎;也曾獨自在雨中散步,一個人在租屋處研讀思想史、在深夜吟詠陶詩,那種「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的學習生活,真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這份孤獨與寂寞讓我反芻出自己的專長與興趣。而學習是沒有界限的,我在大一暑假受到陳映真先生的影響,一個人徒步環島,以赤子之心面對沿途遇到的事情,凡事充滿好奇心的特質讓我收穫甚多,更拓展了視野。

大學期間,我把多數時間都用在充實自己,除了向中文系老師挖寶外,還參與校刊社、詩社、擔任古蹟導覽員,也到其他系所選課,學習不同領域的基本知識,甚至到外校去聆聽大師演講、旁聽名師課程,因而激發我對於哲學、文學與思考的好奇心。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許當下未必真正理解學習的意義,等我們認真的面對學習時,所有走過的路都會成為人生的資產。學習的路上,我一直都有個很大的人生命題「生活的壓力和生命的尊嚴,到底哪個重要?」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的我,已將興趣、專長、工作以及人生的理想全都集結一體。

我們一直在尋找未來的方向,即便不是很容易找到,但我們一直都在路上,最終一定會導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因此鼓勵學弟妹試著去思考未來要安身立命的能力,及早掌握人生的大方向,並努力朝興趣和理想前進,當你找到最渴望的目標時,自然就會很認真的去學習。而大學階段,學習一定是最重要的目標,進而培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累積人生各種養分,擁有正向的人生態度。(文/李佩芸 整理、攝影/張瑜倫)

土木系校友、富樂群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淡江大學系所友會聯合總會總會長莊子華

說起我與淡江的緣分,因當年選擇念工科,分數落點就在淡江,雖然想念電算系,後來錄取土木系,原本有些失望,在大一還有些迷惘時,選修了一門「未來學」講座課程,第一堂課是由創辦人張建邦親自授課,令我非常驚豔,他分享了淡江資訊化願景(學校花巨資購買最新最好的設備)及未來學發展情形,深闢的理論讓我開啟了人生另一扇窗,安心留在淡江念完土木系。

我本來計畫畢業後要出國念書,因父親生病而留在臺灣。由於已立定志向考研究所,我盡力把握大一、大二的基礎知識,大三修習「營建管理」課程,指定教材是當時在臺灣科技大學任教的林耀煌教授所撰寫,因研讀出興趣,就依著書中住址找到林教授,將自己對營建管理的熱情具體表達後,獲得同意跨校旁聽課程,畢業後更擔任林教授的課程助教及研究助理,一年後順利進入臺科大營建工程碩士班。

之後從事營建管理工作,曾在一次土地投標案裡遇到法律相關議題的瓶頸,深知自己缺乏法律背景,毅然決定雖年過四十仍然攻讀東吳大學法學碩士。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培養我持續精進、自我負責的態度,不僅深化本身的專業,也能拓展跨界能力,讓我在職場上游刃有餘。

課本以外的學習管道很多,大學期間我帶同學到關渡與陽明山上的工地打工,也利用暑假到營建公司實習,曾見識到一份契約超過100位地主的複雜度,提早體驗真實社會的各種情況。打工不是為了零用錢,是要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專長,並擴展與學校同學不一樣的人脈。除了專業領域的發揮,課餘也要廣泛學習不同面向的知識,例如疫情期間,應善加利用防疫在家的時間來自主學習,趁機檢視自身的不足,繼而充實自己,超前部署的培養競爭力,以提升自己未來在職場中的價值。

最後,我以系所友會聯合總會的總會長身分,熱烈歡迎各位學弟妹加入淡江大學這個大家庭,淡江的學長姐、校友們都很樂於提攜後輩,鼓勵大家在學時即可多多參與系友會舉辦的各式活動,不要害羞,這是很棒的溝通平臺,把握機會認識前輩,從學長姐的言談及成就可以觀察相關領域多樣的職場發展,並從中找出自己的興趣。淡江的學風自由,學生身段較軟,頭腦靈活度佳,又擁有強大的28萬名校友當後盾,相信學弟妹們一定能走出不同的人生道路。(文/張瑜倫 整理、圖/莊子華提供)

大傳系校友、《遠見雜誌》總編輯李建興

當初憑著對新聞的情有獨鍾,還有一點想坐上主播臺的虛榮,一心想進入傳播院所的最高殿堂-政治大學,但當年聯考一次定生死,考試失利只有將就和重考這兩種選擇。因為對傳播業的嚮往,捨棄原本可以考上的政大韓文或阿拉伯語文學系,以淡江大傳系第一高分錄取之姿,開啟我的大學生活。

高雄中學畢業的我一開始覺得考到淡江是委屈,但後來發現淡江校風自由、社團活動多元,反而在這邊找到了快樂,尤其是參加了「樸毅社會工作團」和「淡江電視台」,分別讓我獲得生活的重心和歸屬感。當時的樸毅團是規模很大的社團,我學到領導統御及寫教案的能力,如同提前進入職場,預先練習負責專案時,該如何做跨部門的協調、與其他團體交涉、以及身為上級要如何管理下級,所以我很推薦服務性社團,可從中培養自身的軟實力。

大傳系實習媒體「淡江電視台」的學習歷程是我最難忘的回憶,電視台的扎實訓練,包括採訪寫作、寫主播稿、錄音等,能習得做新聞的基本功,而校慶和金韶獎的轉播典禮,能獲取團隊合作與新聞現場採訪的實戰經驗,並透過學長姐帶領學弟妹按部就班的耐心教學,打下結實的底子。

「上大學之前,我們未必是最優秀的,但我們很能夠去適應社會的競爭,淡江的學生就是贏在適應文化的能力。」其實我每一次轉職,包括我的寫作方法、作業模式、選新聞和報題的方式,仍需重新調整,因為時代在變,我們都需要去適應每個環境的文化。若現在以《遠見雜誌》總編輯的身分來看,當年的淡江和現在的淡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尤其《遠見》每年公布的大學排行榜,淡江年年名列前茅,我與有榮焉,因為一所大學就像一個企業,需要用心經營和策略營運。

「不服輸若化成正能量是好事,但負面的不服輸容易演變成挫折。」也許有些考上淡江的學弟妹會想爭取更好的機會,但我認為人生只有一次,可以試著去考轉學或轉系,但不要把整個大學青春都浪費在準備考試,其實隨遇而安沒有不好,準備好了就可以遇到更多機會,就像現在許多國立大學的EMBA邀請我去進修讀書,這些以前嚮往的學校反而主動向我招手,所以「人生很奇妙,只要充實生活、把自己做到最好,處處都是機會。」(文/戴瑜霈 整理、圖/李建興提供)

更多校友回顧來時路和親切提醒,快來掃描QR Code看看吧!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

NO.1127 | 更新時間: 2022/08/04 | 點閱: 212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4 下午 04:39:15
  • 線上人數: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