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藝雖不在傳統「八大藝術」之內,然而,飲食文化與人類歷史同行,飲食不只是口腹之欲,發展至今已是生活,也是藝術,更是哲學。臺灣、墨西哥、俄羅斯三位不同國籍作者,任教於三所不同大學,基於對美食有共同想法,而合著學術專書《Literatura, gastronomía y filosofía》(文學.美食.哲學),比較亞洲與拉丁美洲的美食文化。
首先,本校西語系、拉研所教授陳小雀,比較張愛玲的《怨女》與墨西哥作家蘿拉.艾斯奇維(Laura Esquivel)的《巧克力情人》(Como agua para chocolate)。這兩位女性作家均以受宰制的傳統女性為主人翁,並以美食為媒介,勾勒小說主人翁暗藏內心的情欲,形容受壓抑的情欲儼然一鍋即將沸騰的熱水,惟東方女性與墨西哥女性對於情欲的表達不同。兩位作家亦不約而同在文本中描寫研磨「杏仁」的動作,東方女性研磨「杏仁」的動作優雅,墨西哥女人則猛烈激動,然而,無論優雅、抑或激動,均代表情緒的抒發,而「杏仁」不只是食材,甚至蘊藏象徵意義,成為傳遞情愫的媒介。
第二篇論文以〈我們就是進食後的產物〉為題,係姐妹校墨西哥州立自治大學教授沙提諾(Alberto Saladino García)所著。標題出自德國哲學家路德維 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的名言,因此,此篇論文以飲食哲學為主軸,從柏拉圖的《饗宴》(Symposium)談起,描寫希臘時代趣味盎然的知性餐會,接著切入主題,探究亞洲與墨西哥的飲食文化,並比較其異同。在墨西哥飲食文化方面,藉前哥倫布文明所遺留的詩歌,窺探先人的烹調智慧;至於亞洲飲食文化,則著墨於社會學觀點,凸顯東方飲食的特色。
第三篇論文由俄羅斯學者卡查伊娃(Anastasia Kachaeva)所著,除了母語俄文之外,卡氏亦精通中文與西班牙文,目前任教於墨西哥特拉斯卡拉自治大學。卡氏的論文題為〈「米飯」意象在中文成語的語義學研究〉,探索中文成語的歷史典故及其哲理,並藉「米飯」相關成語旁及飲食文化。此篇論文收錄了八個「米」的成語,例如:「聚山為米」;同時,亦有「飯」的成語,如「炊沙成飯」等九個。卡氐藉成語,結了合語言、歷史、寓言、哲學、美食等研究。(文/陳小雀提供)
NO.1102 B
| 更新時間: 2020/04/06
| 點閱: 789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