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劭愷淡水校園報導】外語學院1月3日下午於圖書館閱活區舉辦「外語學院教授專書發表會」,由院長吳萬寶主持,介紹法文系教授吳錫德所著《我反抗,故我們存在:論卡繆作品中的現代性》,以及英文系教授蔡振興《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兩本作品。學術副校長何啟東、行政副校長莊希豐、工學院院長許輝煌、圖書館館長宋雪芳等出席參與。
吳錫德以「遇見卡繆」為題,提到他廿餘年來專研這位法國當代作家、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的機緣。「對於卡繆,我喜歡從他文字中所透露出的誠懇,尤其在翻譯了他的遺作《第一人》後,更與他結下不解之緣。」從將《異鄉人》選為翻譯課堂教材,到全心投入研究其寫作風格及藝術訴求,成為升等教授的專著。為了讓華人世界更加了解卡繆,吳錫德花了半年時間將其翻譯成中文,加上他之前發表及特別增寫相關論文集結成書。「這本書將會是卡繆作品引進近60年來,台灣最完整討論其敘事風格及創作手法的一本專論。」
書的前半部內容討論了卡繆作品的現代性、《異鄉人》的創作及自傳成份,以及社會事件換置成文學文本的操作手法。後半部則包括卡繆的的空間書寫、人道主義關懷、作品中的死亡、作品中的女人(專門為此書增色所補寫),以及作品的中譯及其對台灣的影響,書後並附有卡繆作品及參考文獻,以及卡繆生平年表等資料,希望引領讀者從各個角度認識這位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
蔡振興則以自己說的話「堅持自己的愚笨,最後一定會變成聰明」來形容自己踏入「生態文學批評」的心路歷程。他認為自己當初的堅持,讓淡江英文系在文學理論的區塊中得以另闢「生態文學批評」的蹊徑。從前的生態文學都以人為主,但生態的領域強調「跨域研究」,因此包括非人的環境、氣候及動物等,都在其相關範疇內,只是這些都在文學中被忽略了,他希望能透過「文學作品」和「生態理論」,呈現「生態論述」的多元價值觀。
蔡振興以「生態文學批評」視角,來重新審視人與非人(自然、環境和氣候)之間的倫理關係,並嘗試探討「環境政策」是否能有效改善失衡的生態系統。他以深入淺出的概念、多元豐富的跨學科背景知識,及獨到的文本分析,希望引領讀者認識生態文學、毒物論述、全球暖化、環境變遷與末世論等相關議題。
吳萬寶於總結時稱許兩位教授在各自領域的傑出表現,同時提到「跨域合作研究」的可能性,他認為淡江是個擁有許多不同專業領域人才的寶庫,系所或許可以從這個方面著手,找到並發揮各自的特色。
NO.1080
| 更新時間: 2019/12/03
| 點閱: 1364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