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巨流河 2018/03/12

【產學合作圈】王高成 掌握情勢建言布局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王高成

學歷: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博士

專長:國際關係、美國外交政策、亞太區域安全、兩岸關係

經歷:國際研究學院院長、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教授、

國民大會代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

期刊論文:

2017,中國大陸發布《中國的亞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書的意涵,展望與探索 15(2),頁23-29。

專書之單篇:

2017,〈川普政府的美中關係觀察〉,《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與挑戰》,時英出版社,2017年6 月5日出版。

研討會論文:

2017,The US-China-Taiwan Relations under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Cross-Pacific Dynamics: Politics and Security,2017/06/21~2017/06/22.

近期參與研究計畫

大陸在南海策略作為對兩岸關係之影響與我因應建議。(2015年09月-2015年12月)

更多學術研究內容,請至本校教師歷程系統以「王高成」查詢(http://teacher.tku.edu.tw/)。

文/廖吟萱,攝影/麥麗雯

研究緣起

「從以前開始便對國際事務感興趣,也覺得臺灣對外的外交關係非常重要!」大學讀臺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的王高成,喜愛研究國際關係,在出國留學申請的學習領域也以國際關係為主,持續朝這個目標努力。他希望能對國際關係的現象做深度分析、對於各國外交政策深入了解,並關注其對當前國際安全、政治經濟發展走向的影響。尤其是臺灣位處東亞地區,所以主要致力於了解亞太地區的政治發展,希望透過這些研究,對議題深入了解,並期望能夠從學術發展角度,藉由相關的研究,對於國際關係理論或亞太地區形勢發展,找出專業的研究成果、對學理上發展有所貢獻。

研究領域

研究亞太相關內容,王高成說明首先著重在美國對於亞太地區,尤其是兩岸的外交政策。美國是目前最強大的國家,從國際政治研究的角度來說,大國的外交政策通常會影響國際事務的發展;其次是關切中國大陸外交政策及亞太外交政策走向,因為崛起大國往往對地區影響頗深,不容忽略。他不僅著重於中美關係的研究,觀察雙方互動發展,在亞太區域,也關心屬於亞太地區一環的兩岸關係,彼此的相互政策及衍生的影響與後續發展。另外如朝鮮半島的核武問題,南海地區的主權爭議,關係亞太地區的形勢發展,也都成為關切的議題。

談到未來趨勢走向,王高成提到,首先是美國基於自身國家利益及自我期許,希望持續扮演一個領導性的角色。例如歐巴馬提出「亞太再平衡」的戰略,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美國為了維持這樣的一個情況,持續增加在此區域的兵力進駐,同時加強與盟邦的關係,尤其是日本、南韓、澳洲、菲律賓、新加坡,甚至其他東南亞國家。其次在於中國大陸持續的崛起,除了影響力攀升,同時引起美方關注,疑慮中國大陸將挑戰其領導地位。再來則是合作與衝突並存,中國大陸的國力提升後,雖與周遭國家的經貿關係大幅度提升,但在領土的摩擦也漸漸浮現,如釣魚臺(日本)、南沙群島(菲律賓、越南),甚至是兩岸之間的關係。而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也更形為複雜,呈現制衡與合作並存的微妙態勢。最後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區域的經濟整合度越來越高,有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組織如APEC、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或者是東協高峰會所辦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皆可看出亞太地區的經濟整合正在增加當中,然而臺灣在僅參與一個組織的情況下,相對形成壓力。

產學合作

對國防部委託之研究計畫「21世紀美中權力移轉可能性及其對亞太區域安全情勢之影響」,王高成說明,「此案件屬於預測性、前瞻性研究。」為從現實上來看,基本上國際政治還是由大國主導,所以中美關係的變化一直是學界及各國政策的實務界特別關心之議題。歷史上發生大國權力轉移或者實力相近時,往往會伴隨著摩擦與戰爭,對當時的國際政治產生重大影響,如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因為德國崛起挑戰當時英美的國際地位而起,所以對於中美21世紀的關係,國防部也相當關心對亞太地區及對我國防及安全可能形成影響與挑戰。研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該如何評估美中未來的國力,因為不同機構有不同的資料與預判,所以如何選擇資料與論證是需要謹慎選擇的細節,以提供可能發展方向給政府參考。另外國際關係走向,除了國力之外,決策者的意圖研判也很重要,王高成強調,「這也不容易預估,中國大陸政治領導任期5-10年,相對穩定,但美國若發生政黨輪替,想法與做法就不一樣,這是必須克服的問題。」

他也說明如何克服困難,除了審慎選擇具有公信力的機構所提供的資料加以運用,如在經濟上選擇世界銀行跟國際貨幣基金會的資料;另外則會邀請專家訪談,評估、預測美中雙方的政權發展,甚至是對彼此政策的可能走向,再加上研究團隊的研判,來確認美中之間會採取什麼樣的政策。

對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之研究計畫「大陸在南海策略作為對兩岸關係之影響與我因應建議」,王高成則指出,我國掌控太平島,是南海主權的聲索國,中國大陸在南海擴權的作為,都會影響各個聲索國權益。中國大陸頻頻提出兩岸攜手合作,共同維護南海主權,他解釋是因為中國大陸繼承了中華民國當時對於南沙群島的主權看法,所以也變成兩岸關係的一部份。同時美國也很關注這個地區,而且與大陸形成競爭的態勢,想當然爾,美國也不希望臺灣與中國大陸過於親近。假使臺灣與中國大陸共同維護南沙群島的主權的話,可能會影響到跟美國之間的關係,甚或與相關東南亞國家之間的關係。這是在研究時所會面臨到的問題。研究團隊在進行研究時,必須考量到相關國家的政策及立場,不可只看兩岸關係或者與美國的關係。臺灣除了要維護主權的立場外,我國在當地區域安全的利益,包括漁民、進口或輸出資源都會經過南海地區,須注意相關的影響。所以臺灣沒辦法與大陸合作,也不能只接受美國的主張,要採取獨立自主的研判來推動政策。再者,我國的國力有限,無法派駐大量兵力至太平島或者南海地區的巡弋,所以也希望南海地區的爭議能透過一個和談、協商的方式來加以處理。只是很遺憾,目前處理南海問題的多邊機制,多半由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國家來處理,這也是臺灣需要突破的地方。

同時執行兩個計畫時,因受限於行政工作的時間限制,王高成便透過組成研究團隊讓研究生協同參與,他認為研究生受過相關的學術訓練,可以幫忙進行資料的蒐集,而研究觀點形成時,也能夠透過探討來集思廣益,就各章節的內容及最後的撰寫是有幫助的。而研究生在參與的同時,也能得到相當豐富的學術經驗,因為資格的限制,他們無法自行承接委託計畫,所以教授運用既有的基礎,擔任計畫主持人,取得研究案競標,然後在研究案的研究設計、內容定位、觀點形成、資料蒐集上讓研究生協助處理,除了將所學實際運用,還能參與國家委託的研究案,對學術能力的提升跟經驗的累積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研究展望

王高成提到,「我的升等著作《柯林頓時期的中美關係研究》,花了許很多心血,在中央圖書館,政大的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蒐集影印相關資料,但進行到一半,接下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一職,一方面要兼顧行政的工作,一方面又不能中斷著作的進行,這時就得靠毅力了!」他認為做研究要有所堅持,「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可以擴大至升等、學術著作 ,更要因此維持熱力及融入思維,如果不夠堅持及專注,可能會因為這些原因而耽擱,一旦耽擱就很難再維持,完成好的研究或著作,因此他認為對研究要有所堅持並且規律、持之以恆的投入。

對於研究與教學間的平衡,王高成表示,研究是本務,要持續閱讀材料,發表研究成果,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教學也是本務,要學以致用,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他很高興教授的科目與研究領域能達成一致。未來希望持續研究國際議題,關注美中台三邊互動,同時對現象提出更好的解釋與預測,提供更具體可信的政策供政府參考,以因應複雜的國際關係變化。

均衡研究教學 引領學生提升經驗

我從以前開始便對國際事務感興趣,也覺得臺灣對外的外交關係非常重要。因為喜愛研究國際關係,在出國留學申請的學習領域便以國際關係為主,同時持續朝這個目標努力。我希望能對國際關係的現象做深度分析、對於各國外交政策深入了解,並關注其對當前國際安全、政治經濟發展走向的影響。尤其是臺灣位處東亞地區,所以主要致力於了解亞太地區的政治發展,希望透過這些研究,對議題深入了解,並期望能夠從學術發展角度,藉由相關的研究,對於國際關係理論或亞太地區形勢發展,找出專業的研究成果、對學理上發展有所貢獻。

因為曾經擔任過國民大會代表,處理與憲政相關的問題,雖然屬於政治學範疇,但與國際關係仍有相關,因為研究國際關係時也會涉及各國憲政議題的比較。所以對於兩岸關係相當關切,也會提出相關看法。擔任陸委會及國防部的諮詢委員時,因更有機會接觸到與國家安全、外交有關聯的單位,能參與政策諮詢或者接受他們的委託研究,這樣就能使我的研究,配合政府所關切的政策的重點,進一步加以研究,使學術成果更有實務性與相關性。同時也因為參與這些單位的諮詢工作,能掌握各單位的看法,以及其他國家對議題的政策,對於學術研究在實務方面的掌握與了解也能有所幫助。

在執行計畫時,我會組成研究團隊讓研究生一起參與,一方面因為研究生受過相關的學術訓練,可以幫忙資料的蒐集,在研究觀點形成時,也能夠透過探討來集思廣益,就研究內容及最後的報告是有幫助的。另方面研究生在參與的同時,也能得到相當豐富的學術經驗,因為資格的限制,他們無法自行承接委託計畫,但教授可運用既有的基礎,擔任計畫主持人,取得研究案競標,然後在研究案的研究設計、內容定位、觀點形成、資料蒐集提供研究生參與,除了將所學實際運用,還能參與國家委託的研究案,對他們的學術能力的提升跟經驗的累積都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在研究與教學領域的平衡上,我認為要各占一半的時間。因為研究是學者的本務,要持續閱讀材料,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發表研究的成果。但教學也是教授的本職,要引領學生探索知識並學以致用,很高興我所教授的科目與研究領域能達成一致,能讓研究成果成為教學的內容,也能從教學過程中檢視並驗證既有的研究是否合理。而在教學過程與學生的討論也能得到很好的靈感與回饋,有助於形成研究的觀點或題目,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有關聯而平衡的發展。

NO.1061 | 更新時間: 2018/03/15 | 點閱: 167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8 下午 07:16:49
  • 線上人數: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