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教學中心「未來大學課程教學系列」教學研習上月19日13:00在驚聲國際會議廳舉行,由本校教育學院張鈿富主講「課程統合與未來職場能力」,本報特摘錄此場演講重點,以饗讀者。
今年,教學卓越計畫仍在進行,雖是延續既有的各項,但教育部要求其中20%經費需用在教學創新面向,這部分原是教務處和學教中心負責,我銜命整合,因此提了名為「教學創新,跨域深耕」的計畫,也爭取超過兩千萬元經費,現在有教務處、學教中心、工學院、國際處、外語學院等等一同執行,教育學院負責統整。
此刻我與各位分享的主題是未來大學課程教學系列,也算是廣義的教學卓越計畫中的一部份,因此,既然計畫主軸是「教學創新,跨域深耕」,那麼,談到未來課程要如何改變?自然也就聚焦在「跨領域」的實踐。
21世紀發展的脈絡大抵可以從五個面向來看:第一,全球化經濟無疆界的時代,這迫使產業必須追求新的發展模式,也就是升級或轉型;第二,工業革命時代4.0,技術和數位化改變一切,認知能力的提高正在促進人類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第三,網路網路顛覆傳統的時代;第四,AI發展的衝擊,我們無法預知幾年後它們會有怎樣的應用;最後一項是虛擬與實境共生的時代,也就是未來將是個不確定的年代。
美國勞工部曾估計,今日進入職場的工人在他們40歲時,將做過10種工作;2010年10種最需要的新工作,在2004年則尚未存在。因此,順應這幾項脈絡,面對這樣的趨勢,每個既有的課程該如何結合?如何調整?有些人認為,AI的發展將會使外語學院學生所學的語言被機器人替代,雖然不至於有立即性,但在這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外語學院應可思考如何強化學生的能力,以面對未來職場上的需求。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高等教育需要什麼?公平、卓越是高等教育追求的價值,把公平放在基礎線上是最基本的,藉由品質和創新來邁向卓越之路。何謂品質?大家各有自己的表述,譬如說學生都按時繳了學費、成績也全部及格,這算不算品質?如果教學方式老套,變不出新把戲,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來找工作處處是瓶頸。所以,對於「品質」可能要重新界定,品質是你培養的人能在未來的社會走多遠,這是我們要去檢視的問題,這個檢視可以從整個學校來看,也可以從各系所培養的人才狀態來檢視。
在國外,有學者提出AI100的計畫,AI100分成18個領域來探討人工智慧裏面潛在的衝擊,面對未來,大學如果要創新,不是只有AI這個領域創新,還有很多想像空間,像是可以研究AI發展之後,法律、倫理、經濟、民主和自由會不會受到影響?如何融入在未來的課程裏面,有很多面向可以談。
在張家宜校長送給一二級主管的《Thank You For Being Late》書中,作者Thomas Friedman提到,面對未來有三個很重要的考量,分別是Market、Mother Nature、Moore’s Law。郭台銘說:「Market(市場)是我的父母,哪裡有市場,我就往哪裡去投入。」經濟學上談到,五年就叫做長期,所以現在面對Market,要注入一些未來的元素,我們必須想像那些畫面,然後再拉回來大學裡頭,去培養這樣的人才。Mother Nature是指環境保育、大自然,台灣四面環海,更要注重海洋生態,應對這樣的議題有充分討論。Moore’s Law摩爾定律則是聚焦在科技進展的問題。
因此,因應未來趨勢,高教如何再造?我們可以這樣思考:
無邊界大學:大學已經不是只侷限在實體,現在很多學校開設網路課程,累積不少財富。創業型大學:榮譽學程設置目的是希望把最好的學生留下來送進碩博士班,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會是完整的訓練,可以輔導這批人就業或創業。另外,老師本身對學校來說就是很重要的資產,老師們可以組織一個創業的團隊,不是完全跟企業搭配,學校主動提供資金給老師,結合有創業能力的人,學校可從中獲得更多資源。
未來的高教深耕發展,可以從四個面向著手,第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第二、發展學校特色,第三、提升高教公共性,第四、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而本校在人才的培育上,應建立新創產業發展需要的能力,以PISC機模作為發展課程與教學的基礎,結合專業能力(P)、發展資訊資本(I)、以儲備職涯資本(C)有機整合之課程,建立職場的競爭實力。盤點各學系課程所需的PISC,結合基本素養的培育,並落實培育新創產業能力的課程目標。(文/黃懿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