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驚聲 2001/11/26

盧世祥:傳播速度快 網路新聞錯誤多

時間:十一月二十二日下午三時

地點︰B712室

主講人︰經濟日報副社長盧世祥

演講題目:Internet對平面媒體的影響

主辦單位:管理學院響

【記者曾暉雯整理\張佳萱攝影】「媒體記者是旁觀者,一定要用他律獲取台灣新聞媒體的自由!」處於知識爆炸的時代,盧世祥以此句期提醒同學。

1949年出生的盧世祥,由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後,轉而唸政治大學新聞所、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亞洲研究所。曾任美國世界日報編譯主任、經濟日報駐美特約撰述、聯合報系美加新聞中心副主任、經濟日報總編輯。目前是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總主筆、台灣電視公司常務董事,任教於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以媒體工作者來說,新聞記者對許多採訪事件應該是一個旁觀者,但是卻有記者過於投入,例如每次選舉過後,都有許多記者放棄原本的工作,轉而從政,或是幫忙當初採訪的候選人處理選舉事宜;另外,跑金融經濟路線的記者,常會因為股票的漲跌影響採訪,如果他手中有股票,應該存有「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的態度。

「什麼是媒體?」,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媒體是消息來源的媒介,因為有網路、電視新聞、報紙、雜誌的傳播訊息,我們才會知道許多事件,如:美國九一一事件、基因改造食品、聯考制度的改變等。有正確的新聞報導,才有正確的價值判斷,所以事實、知識的來源非常重要,它會進而影響讀者的價值判斷,但是由於網路傳播快速,常造成網路新聞一錯再錯。

目前台灣媒體的生態環境,逐漸走向自由化,一九八八年解除報禁,執政黨無法全面地控制政治思想,截至今年初,台灣現有通訊社有兩百五十家,廣播電台有一百五十家,電視將近一百家,這對媒體而言,不論是數量、滲透力、發揮空間都比以往大。

盧世祥語重心長地說:「以目前台灣媒體界來說,有些現象不是很好,像是目前台灣的主播似乎成了明星。」新聞媒體在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應當要有所了解,盡力客觀報導事實,主播與明星是不一樣的,不能混為一談。

另外,盧世祥認為,記者每天接觸的消息那麼多,對消息進行合理查證,是最基本的動作,有了網路,資訊流通非常方便,卻造成記者抄襲新聞的現象,但這樣的基本動作卻不可省略,只有這樣,才符合專業倫理。盧世祥透露,退休後,他將要成立一個「不實性報導媒體基金會」,替人民提出訴訟控告不實報導的媒體,希望藉此提昇媒體的道德觀。

盧世祥提到曾經有人於一九九九年預言:「如果你的公司沒有在三年內E化,那就準備完蛋!」雖然有些過於言重,但是沒有E化的傳統產業目前不是倒閉,就是面臨危機,看到明日報的泡沫化,網路新聞媒體需要與傳統報業一起生存,看報紙是一種習慣,當上網也成為眾人的習慣,看報紙也將成為歷史。

NO.485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40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3 下午 06:08:21
  • 線上人數: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