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苑副刊 2002/02/25

消失的萬花筒

文\雲水照片\馮文星

所謂的傳統,大抵上都代代相傳,行禮如儀,創造傳統的人可能不知道他正在寫歷史,跟進的人或許也不明白所以然,只不過人云亦云,或者湊和著好玩罷了。

就如英專、學院時期的學長對於所謂「丟福園」的慶生方式一無所知,而我們也從來不能理解他們所言,每每吃了晚餐就往後山散步,是種什麼樣的生活模式。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很多事只經歷一段短暫的時間,就煙消雲散,時移境遷,船過水無痕,徒留唏噓的憑弔,就像我記憶篋匣裡仍收藏著的,那些被年輕的汗水和朝露暈染得模糊,卻始終鮮艷繽紛的迎新海報一樣。

記得,不過十來年前的事,我穿著畢生第一套訂作的衣服──大學服參加新生訓練,觸目所及是滿山滿谷的海報,在我爬上一百三十一階的克難坡的當兒,在員林高中校友會的大海報上找到我自己的名字。我的高中同學說的沒錯,淡江的新生是最幸福的,當你還對五虎崗感到陌生無依的時刻,看到樹梢上的海報已經熱情的寫上你的名字,心裡還是滿受用的。

這種現象在當時被視為一種傳統,我大一的時候如此,大二、大三更變本加厲,一到新生訓練日,不僅海報街貼滿海報、克難坡一階一階都穿新衣,整個校園地上、牆上、樹上、還有天上(氣球)都充斥著一個又一個的名字及標語,什麼「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電算」、「大哉國貿」……,如果真要形容,淡江可能可以說是一個萬花筒,隨著每一個時間的轉動,變幻著她準備好要給行人的驚艷。

這時,每每一場大雨,就將學長、學姐們的熱情付諸一「雨」,留下爛泥般的海報碎屍,不見人收拾,而海報街照常人來人往,招生如火如荼的進行,同學們成日在垃圾堆裡遊來遊去,嬉戲唱和,一不小心還會被垃圾跘一跤,釀成奇特的招生期景象。

這個特別時期一共要維持三天,一直到新生訓練結束,寬限期一過,課指組開始取締,大家才會動手把已經被露水、宿雨蹧蹋得模糊難辨的得意作品收拾起來。而那些已經爛成一堆、紅紅綠綠的海報碎屍,則沒人承認。

當時,我已經投入淡江時報記者的工作,看到這種亂象,免不了要報導一番。一張照片以廣角鏡頭從地上的垃圾仰角取景,垃圾前是熙來攘往的社團招生人潮,題為「海報成災」。

另一篇標題為「漏夜排隊只為搶先機�張貼海報不惜搭帳蓬」的報導,更記敘「……今年課指組規定張貼迎新、招生海報的時間是在五日早晨九時開始,而三日凌晨就傳有人去佔『地盤』了,四日的校園更是充滿撐著雨傘死守看板等待張貼的有心人,……四日晚間各社團、校友會、系學會悉數出動,加上來來往往的上課、下課人潮,把中心到商館的道路擠得水洩不通,更誇張的是不少人帶了電視機、收音機、帳蓬來排隊,為了排遣時間也有人打起撲克牌、烤肉、煮火鍋的也不少,整個淡江有如露天的烤肉區。」可見盛況之空前。

畢業後,我有幸到課指組工作,前輩們見我過去對迎新海報關切頗多,特別把這項管理工作出讓於我。真是報應不爽,這時的迎新海報花樣更加推陳出新,不但數量比多,還要比大、比漂亮,可想而知,管理上更加困難。

同學們為了讓這海報能夠保持最佳狀況,還會在海報加上一層膠膜,或者用透明膠結結實實的把海報封住,防風又防雨,只不過這樣的作法,造成不少糾紛,因為膠帶表面光滑,加上露水、雨水湊熱鬧,滑跤的事件常常發生,只好下令禁止用膠帶。

至於,那些風雨飄搖三天三夜的海報如何能不成災?我也想出一個還算可以的對策,各社團在貼海報前先繳保證金,凡偷跑先貼海報或者逾時不收拾者,一律沒收充公,而且,我還請工讀生到處拍照存證,只要查出海報上還留有蛛絲馬跡,即使只是隻字片語,暴露出身分者一律究辦。遊戲規則如此嚴苛,還是擋不住學長學姐們的熱情,每年照例來瘋狂一回。

在我的那個時代,還有一種叫做「眾聲園地」的看板,簡單的說就是就是個靜態的肥皂箱,舉凡對於校務、時政有不滿意的地方,或者批評學生會買了一張八萬元的座椅太過浪費云云,就在這裡開罵。不過這種大字報和現在流行的BBS板板上的規矩不同,一律得具名,也不得牽涉人身攻擊,否則,被撕下來事小,校規處分就在後頭。現在想起水源街側門每逢下課,萬頭鑽動就為了看海報的過去,總覺比現在自己一人面對著螢幕和鍵盤,查看網路上的小道消息要來得有意思。

叨絮這些陳年往事,對照今日規劃完善的海報街和零落的海報,不免感概,有些人與事,只是一時風雲聚會,喚也喚不回了。

NO.492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27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3 下午 05:43:54
  • 線上人數: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