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慈勵專訪\攝影】推開記憶的門,民國五十二年才剛進淡江服務的技師楊金財,晃眼間,漫漫的近四十個年頭過去,大半輩子的青春,就這樣奉獻給了學校,退休前,回憶校園裡的一景一物,什麼是他最熟悉,也是最帶有感情的?楊金財低頭來回的摸著實驗室裡一個個冰冷冷的儀器,笑著回答我說:「就是它們了。」
高職就讀商科的他,八竿子與理工科系是打不著邊的,但卻在一個個實驗室裡投入了近四十年的歲月,與他同事過,現在擔任物理系技師的周篤敬就說,因為楊金財本身略懂電子,再加上家裡曾是開鐘錶行,修東修西他都很拿手,小小的零件都可以被他擺平。自己拿手還不算什麼,周篤敬說:「只要有不會的向他請教,他一定不吝惜的傳授,而我身上的工夫就是他教出來的。」
對於楊金財工作敬業的精神,周篤敬用了「刻苦耐勞」四個字來形容他,甚至說他可以稱是台灣「阿信」,為了節省學校大量經費,只要能修的,楊金財一定修到好,連一顆小小的螺絲釘他都可以自己打造。自己做零件還是小CASE而已,有一次,學校買進來一個儀器,因為那時沒有暗房,大家都在桌子底下試驗,四、五個大男生脫起夾克來擋住光線,桌底成為狹小的暗房,楊金財形容當時的情況說:「我實在不忍學生作試驗這樣辛苦,所以徹夜將儀器改良,從此大家都不用縮在桌下了。」
辦公室通常給人的感覺應該是光鮮明亮的,但在楊金財的辦公室裡,儼然就像一個小型的倉庫,堆滿的雖然不是破銅爛鐵,但卻都是急需修理的實驗器材,有些看起來的確破舊,楊金財卻捨不得丟,他愛惜的說:「這些修好了都可以繼續再用,一方面也可以節省學校經費。」楊金財就像淡江校園裡的「科技儀器拾荒者」,在他鬼斧神工的巧手下,所有垂死的儀器都重新有了新生命,而可再被利用。
時代在轉變,而且轉變得很快,淡江的資訊化開始蓬勃發達,對於像楊金財這個年代出生的人,學習電腦,趕上學校資訊化應該是他最頭大的,但他反而笑笑的說:「電腦強逼自己學就會,最困難的不是學電腦,而是學會怎樣跟新世代的人相處。」
他懷念過去的淡江,對於那時還是技工的他,師生都是將他當為朋友,沒有階級之分。也許時代進步了,人與人之間轉而成為冷漠互動,楊金財就說:「一路跟著淡江成長,校園茁壯了,人的相處上反而不像過去那般客氣與尊重。」
回憶這些年,楊金財無奈唏噓的說著,有些老師,過去都是自己實驗室的學生,曾經還幫他排實驗、修儀器,只是當這些孩子一個個學有成就,再返回母校教書時,態度上的轉變卻讓人覺得陌生,現在我們常常被當成工友階級,甚至早已分配好的預算,總是會有老師硬要當成私人財產購置自己想要的消耗品。
訪談結束時,夕陽下,桌上黃銅色的紀念牌正閃耀著「茂績長留」與「榮績卓著」四個字,楊金財用一生的時間奉獻給淡江,面對退休,他笑著說覺得自己是從淡江畢業了,而離別總是教人不捨,對於往後的規劃,他微笑的表示:「當爺輩的人其實早該享享清福,含飴弄孫,當然退休金量入為出的使用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