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昀芸、攝影/何瑋健
教育科技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沈俊毅
學歷/美國南加州大學教育心理及科技博士、美國南加大教育行政碩士
經歷/本校教科系專任副教授、學習與教學中心遠距發展組組長、臺師大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研究緣起
「磨課師(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s)」是指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概念初始於2008年,由各領域專家學者合作編製多元、數位教材與評量,再彙整、放置於網站平臺中,以開放和多數免費形式提供大眾修習課程。在臺灣,教育部於2013年規劃「數位學習推動計畫」,其中包含了「磨課師推動計畫」,補助大學發展特色課程,顯見磨課師在數位化時代的重要性逐年遞增。
長期關注此類議題的教育科技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沈俊毅說,推廣MOOCs等同於把學習自主權交還給學生,教師亦可藉由觀摩名師教法精進教學實力,使每位參與者皆能享受無國界的學習環境、拓展國際視野。因此,為迎向未來數位學習趨勢,沈俊毅近年來主要研究的產學合作對象是攜手業界,積極營造完善的MOOCs平臺,蒐集「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簡稱UX)」的回饋,測試參與者的行動軌跡,透過改善使用流程與功能,盼創新教育科技的應用,共同開發MOOCs市場。
沈俊毅說:「淡江早期深耕資訊化,即是有遠見新形態數位學習浪潮的來臨,相信未來開發新的教育市場也能發揮預期效益。」有感於MOOCs的多元發展性,特此展開產學合作之路,經由資訊長郭經華、資工系教授張志勇的介紹,攜手捷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優化該公司的MOOCs課程平臺「ShareCourse學聯網」設計,期待能更符合人性化的操作介面。
研究領域
沈俊毅深耕教育領域近20年,長期鑽研「教育科技原理與方法」、「教育心理學」及「數位學習理論與應用」等議題,規劃數位學習和開發電腦教育遊戲更是他近年的研究重點;其中,2014年執行科技部「應用使用效能測試優化磨課師示範平台」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案,於104學年度榮獲本校專任教師研究(研發成果授權或移轉)獎勵。
具有心理系專業的沈俊毅,相當了解教育科技和心理學是息息相關。他以使用者經驗為基礎,運用眼動儀、腦波儀等輔助器材記錄受測者行為,並以購物網站為例說明,當受測者操作訂單、搜尋產品等主要功能,科技儀器會保存完整的操作流程,包括滑鼠點擊次數、軌跡等數據分析,進而掌握人們的心理感受、思考習慣、認知歷程等資訊。沈俊毅強調,「使用者經驗」是設計一個教育數位平臺所不可或缺的關鍵,遂而向科技部申請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案,與本校數位語文研究中心、教科系使用者經驗實驗室合作,協助捷鎏科技公司彙整使用者運用該公司數位平臺的心得,分析相關數據、提供改良平臺功能的建議。
科技部「應用使用效能測試優化磨課師示範平台」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案
產學合作案自2014年起展開,沈俊毅觀察MOOCs,「臺灣若要借鏡國外經驗,背後必定要有市場機制參與,應該勇於跳脫公部門支援、導向商業模式發展。」舉凡現行MOOCs課程幾乎是由教育部、科技部等單位出資,加上客群養成不易、需求不大,以致於市場內的廠商寥寥可數。他認為,在職人士、未來高齡人口所衍生的進修需求不容小覷,臺灣必須打造功能強大的平臺,使學習者願意主動付費上課,相信MOOCs市場發展會日趨成熟。
沈俊毅解說研究計畫案分成3大工作重點:第一、MOOCs課程平台設計需求,由數語中心負責歸納MOOCs課程平臺的改善需求;第二、MOOCs課程示範平台優化,由捷鎏科技負責整個平臺的規劃與改善;第三、MOOCs課程平台使用性測試,則是由沈俊毅透過教科系「使用者經驗實驗室」執行「使用性測試」與「放聲思考(Thinking Aloud)」等技術來蒐集資料,進而提出優化建議。
經研究案實際上線測試後,發現學聯網的確有許多改善空間,包括課程簡介格式、搜尋規則不一致,且標籤編號及排序在視覺、路徑上不明顯等問題,皆造成網站資訊傳遞雜亂;沈俊毅著手改善缺失,並提出增加課程互動選項、推薦課程等功能,期以提升使用者的黏著度。此外,為便利偵測網站優化程度,研究團隊針對每件問題建置「功能重要性」、「問題嚴重度」兩方向,供受測者評選修改順序,更有助於捷鎏科技快速建立網站評價、商業定位及MOOCs的行銷策略。
沈俊毅分享此次產學合作心得,認為研究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嘗試找到一個平衡點,是一件富有挑戰意義的事。「學術人員進行研究時,多無實務經驗,總會致力於尋求最佳化答案,然而產業界考量預算、人力、時間等因素,必須退而求其次尋找符合最大效益的替代方案,也是我們重新去思考、學習的事。」在專業溝通上更是一大考驗,他明白指出,產業節奏較快,太過於理論、實驗性質的方案難以成行,得不斷地溝通才能達成共識。
「科技來自於人性」,沈俊毅表示,任何設計都應回歸人類需求,研究更是應該要解決教學的實務面。他以系上為例,「我在每學期都把創新的教學策略應用在班上,讓教學現場像『行動研究』般,直接發掘教學的潛力、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希望帶給學生學習成就。」
研究展望
展望未來,沈俊毅笑說,會持續做研究下去,秉持著對於新事物充滿好奇心的初衷,將繼續關注新科技的發展,例如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3D列印等新技術,致力於結合在教學策略,並聚焦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他分享,先在教科系嘗試整合研究與開發主題,倘若順利的話,還可與資工、資管等系所合作,攜手跨院系發展創新應用。沈俊毅期待結合教學策略與現場,未來也會持續尋求適切資源、融合教學理念及推展產學合作,盼為學術殿堂鋪一條路,實踐理論和實務並行的理想。
研究聚焦
英文期刊論文
1.Lee, Y.-W., Chu, H.-P.& Shen, C.-Y.(2013). A survey research on the usag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ame-based learning among elementary teachers in Taiwa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8(2), 205-223.
2.Shen, C.-Y.& Liu, H.-C.(2011). Metacognitive skills development: A web-based approach in higher education.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0(2), 140-150.
中文期刊論文
1.黃儒傑、沈俊毅、邱秋雲。(2013)。大學生電子學習歷程檔案使用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某大學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34,58-72。
2.蔡淑慧、沈俊毅。(2013)。「Wii 太鼓達人」遊戲融入國民中學音樂節奏教學之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5(2),1-26。
3.黃儒傑、沈俊毅。(2012)。不同類型學習社群的學生參與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以淡江大學學生學習社群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15,66-76。
代表著作
1.沈俊毅、黃雅靖(2012)。《數位原生的學習與教學》,第8章〈數位原生悅趣式學習的教學〉。高等教育。
2.Shen, C.-Y.(2007)。《Role of Worked Examples to Stimulate Learning in a Game》p.185-204。
更多學術研究內容,請見本校教師歷程系統(網址:http://teacher.tku.edu.tw/),以「沈俊毅」查詢。
合作單位回饋
捷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林宗賢
本公司觀察自家產品「ShareCourse學聯網」平台,因應開放式教育資源、互動技術及知識應用,須客製化設計,為讓使用族群能快速接收知識、增加學習效能,平臺操作流暢十分重要,非常謝謝沈俊毅老師的用心測試,積極完善平臺設計,也期待借重沈老師科學化的調查與系統化的評量,成為散播知識的推手,將知識與輔助教材傳播出去,讓更多的學員可以在一個更便利的平臺中學習,同時也幫助本公司學聯網提升使用人數及滿意度。
深耕教育科技 盼發揮影響力(文/沈俊毅)
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和科技很感興趣,求學時選擇攻讀教育行政,還記得當年找工作的第一志願就是在本校教科系授課,很開心順利錄取。至今,在此服務已有11年的時間了,正因投身教育工作和環境,讓我毅然肩負起實踐教育政策的使命和改造教學現場的任務。
隨著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時代變動的腳步不曾停歇,教育領域亦然,磨課師、翻轉教學等新興教育科技的出現,讓知識應用與推廣變得多元,舉凡像是透過眼動儀、腦波儀等輔助工具的協助,不僅有效提升學習與教學能量,更大幅拓展了教科研究領域的深度與廣度。
以磨課師為例,就我觀察的教育現場,國外推行之所以成功,其原因為背後運行有一套商業模式,例如協助企業開發教材。現今臺灣磨課師市場,仍依賴科技部、教育部資源運作,主因為原先觀看的人數偏低,且學生不習慣此種上課方式,加上收費低廉,甚至免費教學,以致於廠商無法維持營運成本。但我仍然相信磨課師市場潛力無窮,因應全人教育、樂齡學習等需求,將有愈來愈多學習者願意付費,未來有機會把市場導向商業化經營。
近年來,我主要在教育科技媒體中探討UX議題,利用系上「使用者經驗實驗室」,嘗試觀察使用者行為,以及深入探討數位平臺的介面設計所遇到的問題。目前,產學合作的對象是以教學平臺、教育類媒體為主,近期與捷鎏科技公司合作的「應用使用效能測試優化磨課師示範平台」,即是協助該公司在產製遠距教學平臺的期間,透過使用者經驗的回饋與測試,給予技術及知識應用調整的建議。
科技來自於人性,是我多年來進行研究所得到最寶貴的體悟;如同以「使用者經驗」為概念的創新設計,如此才能達成有價值的人機互動。我始終認為研究應該要解決教學實務的問題,且近年來的研究案著重在協助教學現場、改善教學策略,所以產學合作及實際應用皆與教育緊密結合。在累積學術實力之餘,我很開心看到研究成果實際運用在教學現場,而且發現到是真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成效,對我而言,在漫長的研究過程中,這是最棒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