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視界 2016/12/08

【卓爾不群】知名歌手李建復 吉他聲響民歌未央

【記者林妍君專訪】1970年代,一把吉他、一首自創歌曲,掀起音樂自覺巨浪,已故校友李雙澤的「唱自己的歌」精神推動著全國校園民歌浪潮。《龍的傳人》一曲是當時民歌的重要作品之一,亦是本校國貿系(今國企系)校友李建復所演唱的代表作之一,紅遍了大街小巷;現在他以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理事長身分,帶領我們從《四十年》民歌紀錄片中,重溫當年民歌風華。

李建復說明,在校園民歌興起之前,大多是高唱西洋音樂,只有少數的人創作歌曲;而當校園民歌漸起之後,年輕學子開始覺醒並反思著:為何不唱自己的歌?因此,大家創作音樂,開啟了音樂創作風潮,藉由詞曲寄情社會現象反映生活。他回憶著,「大一時,母校為這位因救人而溺斃的學長舉辦『李雙澤紀念音樂會』,看到大家哀悼他的音樂、繪畫天分中感受到李雙澤的精神。」他詮釋「唱自己的歌」之精神時表示,「對我來說,不管演唱什麼風格類型、異國語言的歌曲,對歌手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是這份精神所帶來的後續影響。」

所以,他為了傳達當代心靈寄託的意義與記憶,舉辦民歌傳唱演唱會,從民歌10年到現在的40年;更在民歌40年之際,將《四十年》民歌紀錄片登上大銀幕,以民歌40週年演唱會為主軸,將曾參與民歌年代的歌手們人生歷程故事分享,讓觀眾看到當時的社會景況,與唱自己歌的起源與影響。

他也感慨地說著:「這幾年,有不少人離開了,每位歌手、每首曲子的背後都有屬於自己的意義,藉由本片希望讓大家看到屬於他們的音樂面貌;在這部紀錄片中不強調時代的連結,也不想談影響力,只要對當時唱歌的人、聽歌的人有意義,就夠了。」

在時間的巨輪中,民歌走過了黃金歲月,那些曾讓青年覺醒的歌曲在現在聽來,〈小茉莉〉像是幼時的童謠,〈鄉愁四韻〉似高中國文科教材,〈美麗島〉彷彿抗爭現場的代表曲,為時代留下印記。

對於片中出現當年校報《淡江週刊》之李雙澤、李元貞老師投稿剪報,他感謝母校的協助說道:「從這部紀錄片除了能讓我們更加了解民歌的發展歷程之外,更肯定母校在民歌發展史上所做出了貢獻。」

天生溫暖清澈的好嗓音,讓李建復在學生時代參加中視「六燈獎」的才藝競賽節目衛冕2次、勇奪第二屆金韻獎優勝,並在各項比賽中獲獎。校園中處處可見他展現歌喉的地方,溜冰場、學生活動中心都曾留下他的美妙歌聲。他認為母校校風自由,兼容多元文化交流,「學生時期我已經是個歌手,我能一邊唱歌、一邊唸書;當時社會難容批判性言論,但淡江卻能暢通無阻地討論,這對許多創作素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土壤及養分。而母校所主辦校園金韶獎則有良好的傳承,可將吉他創作歌唱賽一代延續著一代,不斷地激勵在校學生推陳出新、求新求變,創作出屬於年輕人的作品,同時孕育出不少優秀的歌手及創作音樂的淡江人。」他也以幽默地口吻分享:「當時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最好的把妹工具就是吉他,自彈自唱會很受歡迎。」

對於歌迷仍不時詢問他的近況,李建復表示一度赴往美國匹茲堡大學深造後,曾任安德森顧問公司、雅虎台灣總經理、雅虎北亞區企業服務副總裁等。現今擔任聲朗信息科技執行董事,發揮聲音特色經營愛播聽書Pro有聲書APP。近年仍有音樂作品,除了2012年與王力宏開辦北京鳥巢演唱會、也於2013年發行《轉眼一瞬間》專輯。

李建復以「唱自己的歌」的精神,鼓勵在學學生,「應多方充實自己,必須要有開闊的心胸和視野,不自我設限,才有機會成功。」如同他從歌手跨足商業界,從事有聲書APP之創業,他說:「只要我還有力氣,我還是會盡力地繼續進行民歌的推廣,期待未來能有機會開辦個人演唱會。」

NO.1021 | 更新時間: 2018/04/18 | 點閱: 135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 上午 12:22:06
  • 線上人數:25